目前分類:名人推薦 (7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一本「懂易」、「返璞歸真」、「生活養生」的經典鉅作

易經養生全解(中).jpg 

第一眼看到書名《易經養生全解》,就有一股親切感;接著翻看前言〈我們都可以用易經來養生〉,更是心有戚戚焉!越讀越「不忍釋手」,好一本「懂易」、「返璞歸真」、「生活養生」健康保健的經典鉅作,讀來「內心澎湃」。

「懂易」是真的理解了《易經》的精髓,而不是誇誇其談,玄虛了《易經》的文字。因此,一位「懂易」的人寫就有關「易經養生」的文章,會讓人「一目瞭然」,看的「易懂」非常。在點點滴滴時空變化、歲月遞迭的歷程中,很自然地引領著讀者與日常生活相類化,極其簡易的體悟到「人」與「天」、「地」相應的宇宙自然規律,並發覺原來「至簡至易」的日常生活,從未想到會因為生活環境暨每個人習性的異同,而自然發展出有規律的「個別差異——不同體質」;循此規則、有所依據,溯本追源,就很容易理出每個人不同疾病的根源,而對症調治。更重要的是「預防重於治療」、「上醫治未病」,可經由瞭解「人與天、地」自然運行的規律,將會產生的結果,事先選用正確的養生保健方法,達到「不病」、「健康長壽」的目的。

《易經養生全解》可說是一本將「易經、黃帝內經、中華傳統醫學」融會貫通的養生保健工具書。作者指出:「學《易》很簡單,學《易》無非陰陽;用《易》養生很簡單,《易經》養生無非八卦!」認為《易經》乃是通過「天、地、人」三方面認識宇宙本質,揭示宇宙規律。我們要探索人體生命的本質,自然離不開《易經》,通過《易經》陰陽八卦(八卦是四種陰陽,是陰陽的細分、是對陰陽的一種量化),我們可以「辨別體質、區別不同階段的養生特點、把握我們自己的生命」,如此才能夠準確且全面認識生命本質。只有瞭解了生命本質之所在,才能更好地去養護它。

本書除了以《易經》為精神、為骨幹,並融合了《黃帝內經》「順天應人、天人合一」的自然養生觀,再輔以中華傳統醫學各自不同的「醫方實證」;文字淺顯易懂,不時可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經由深入淺出的說明與實證,「當下瞭然」自己的體質屬性,潛移默化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性,並能具體實施對應養生方法,這樣就很簡易的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養生保健,得到袪病、不病、健康長壽的目的。

BWP25007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承諾與願力

我在幸福之地‧不丹(中).jpg 

文:洪啟嵩

我曾經聽過一個十分感人的故事。這是一個關於「承諾與願力」的故事。

十年前,有一位年輕的女修行者,她認識了一位仁波切。這位仁波切的本寺在藏區極為偏遠之地,外人幾乎難以抵達。仁波切年老了,並且長期居住在美國,雖然無法與寺內的弟子見面,但卻極為關懷,而弟子們對仁波切也有著極深的仰信。

當時這位仁波切在海外募了一筆錢,希望能送回寺院資助寺眾。無奈年紀已大,禁不起遙遠的旅程,因而將此事託付給一位年輕的女子,她向仁波切允諾,一定完成他這個心願。於是她身懷鉅款,一個人孤身飛到幾乎沒有外人抵達的偏遠之寺。抵達時又遇到山崩阻斷道路,無法和來接機的寺眾相會合,於是她一個人在海拔最高的簡陋機場,在高山反應與孤立無依的狀態下,度過了最艱苦而寒凍的一夜。

BWP25007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寫給母親的戀人絮語

哀悼日記(中).jpg 

文:劉俐

330張寫在小紙片上的札記。這不是羅蘭.巴特為讀者寫的「作品」,而是在喪母的悲慟中,發自靈魂深處的悲歌。

這部日誌在羅蘭.巴特過世三十年後出版,在法國引起很大的爭議。他的老友、長期負責巴特出版事宜的華勒(François Wahl),首先抗議,因為這批日誌不在預備出版之列,屬私領域,且在原始材料狀態,出版是對巴特記憶的侵犯。

巴特曾於1979年冬,應好友馬逖(Eric Marty,也是本書的編輯之一)之邀,將他母親臥病的部分日誌整理發表,同時寫了長文〈深思〉(Délibération),對「日記」這種形式做過深刻的思考。巴特認為,一般文學作品都有一種社會、神學、美學或道德的「使命」(mission),都在建構一種世界秩序;而日記沒有任何使命,也沒有選擇題材的問題,只是一種「冊頁」(album),可以任意增減。日記所標榜的「真誠」,難逃「擺姿態」;而所謂「自然」,可能只是平庸而已。

BWP25007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經由新身體語言觀察術提高破案率

 

從讀心到攻心(中).jpg 

文:鄧煌發博士

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我國一句古老諺語:「相由心生。」強調個人的外貌、外顯行為,常受內心想法、情緒、動機、驅力等所影響,故有「觀察術」經驗法則應用在人際關係;利用個人內心行為取向,透過所處的環境刺激,必然會做出特定的反應,「身體語言」(body language)就是在這樣的情境下展現出來。

這本書與我專長的犯罪學與警察犯罪偵查領域最相關的部分,應屬「犯罪剖繪」(criminal profiling)的技術,它是目前世界各國警察採取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最早研發的一套完整的犯罪人格剖繪技術,以徹底執行犯罪刑案的現場重建(crime scene reconstruction),從犯罪現場、被害者及其他可獲得證據的詳細偵查資料中,透過演繹、推導、歸納的步驟,盡可能正確地找出未知的犯罪人;或從他所犯的罪行來了解他大部分的心理特質與行為特徵;或透過對犯罪案件的特徵分析,嘗試去側寫可能的犯罪嫌疑犯。在此,必須特別引出一位國際刑事鑑識專家──李昌鈺博士,他就是這方面的佼佼者,專業如他,相信跟他接觸過的讀者會發現,他同時是一位社交人際關係極佳的學者。

BWP25007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的謊言》其實是一個人生轉點的故事

心的謊言(中).jpg 

《心的謊言》其實是一個人生轉捩點的故事。人生也有其「起承轉合」,只是我們多半缺乏覺知去看清楚那個軌跡。除非是那個「轉」,以強大的力道呈現,讓我們無法忽視。

在本書中,女主角生命的轉捩點發生在她丈夫被槍殺的那一刻。這之後,整個生命都開始變動,一切不再與「之前」相同。

這變動雖啟動於外界,卻是一趟內在之旅。女主角面對的不是未來何去何從,而是返視內心之後,第一次看清自己人生中的無數假象。

如果愛不是愛,恨不是恨,那是什麼呢?

BWP25007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男人的秘密

男人是不完美的女人(中).jpg 

文:卜大中

我看過不少兩性研究的書。台灣翻譯的以研究女性的為多,這當然是受女性主義顯學的影響。可是研究男性的就少得多,理論性的這幾年我所看到的只有《精子戰爭》、《鐵約翰》、《雄性暴力》、《猛男情節》以及這本《男人是不完美的女人》。本書結合文學、社會學、心裡學、人類學、歷史、演化生物學和社會生物學,再用幽默輕鬆的筆調,把男人的種種荒謬怪誕,嘲諷又同情的娓娓道來,非常引人入勝,讀之不忍釋手。

男人是不完美的女人這個觀點倒不是本書作者發明的,女性主義學者老早就認為女人的YY染色體是完整的;而男人的YX染色體是YY的變種,是生物學上的某種缺陷,因此男人是女人不完美的演出與形態,是女人的變種。所以本書作者認為在進化與文明上,女人遠較男人進化且文明,是女人教化並鞭策男人進入文明的世界,以文明人的姿態說話、行動和戀愛。可是,男人還是會不時返回男人的野蠻世界,使女性深受挫折而且大惑不解。也許,女人太少學術上認真地研究男性了,以致無法「知彼」啊!

我有許多男性的朋友,包括我自己都不斷證實本書中男人的各種可笑、可惡、荒誕不經和野蠻草昧。我們常常因不知為何會無法控制而有那些言行而百思不解,惶恐慚愧。久而久之已變成我們男人的焦慮,要不是變得自責自憐,大男人尊嚴掃地;就變成「老子就這副德行,愛看不看」的蠻橫不講理。最後,到死我們都不知為什麼會這樣。女人更是不了解男人是怎麼了。大家說女人心,海底針,女人無法了解;其實女人也覺得男人難以捉摸,莫名其妙。可是本書告訴我們,女人是自然的,有跡可循的;反倒男人是文化創造的,又受生物本能制約,兩相衝突不已,因此更難掌握。

BWP25007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依然在追問生命的意義

別讓我走(中).jpg 

人,失去什麼,才最令她(他)痛苦呢?

也許,石黑一雄在他的小說中,要回答的,就是這麼簡單的疑惑吧。 

但這回,他把追尋這疑惑的主體,放到一群在人類眼中不該具有主體性的「器官捐贈人」身上。甚至,這群名稱聽起來有點「公益性質」的「器官捐贈人」,能否稱之為「人」,在一定程度上,都還是個疑問呢。

在尚未讀石黑一雄的《別讓我走》之前,我腦海裡總縈繞著《長日將盡》裡的畫面:大英帝國日落西山前一片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陰鬱,而一位偏執中年男管家卻面臨最後愛情機會即將消逝的猶豫徬徨。那是一幅絕佳的虛構場景,卻迫使讀者不得不去思索個人在時代帷幕下,千絲萬縷的連動關係。 

BWP25007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提昇EQ,找回幸福

其實你可以生氣(中).jpg 

文:莊凱迪

從國中開始,我們就必須要學三角問題。耗費許多時間背誦許多公式,再加上一題一題重複練習,彷彿三角習題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事情。可是畢業以後,除了少數的工程師以外,我們完全用不到這些公式。踏入職場、進入社會,我們才發覺,最需要我們來解開的,是人際關係的三角問題,影響我們生活最大的,也是人與人相處的習題。可是人際關係這門課,學校沒有好好教,老師也不知道怎麼談。我們都沒有學過怎麼去解開人際關係的複雜問題,也沒有人帶領我們處理喜怒哀樂這些情緒。

教育的目的,無非是要幫助一個人獲得幸福,以及發揮才能、獲得成就來回饋社會。每個人都想獲得幸福,但是幸福跟賺錢的多少無關,許多人有錢有地位,買了一大堆名牌珠寶,仍然不幸福。情緒才是決定一個人幸福感的最主要因素。一個情緒平穩正向,沒有憤怒哀傷阻礙快樂的人,才能夠感受到幸福。同時,情緒也決定了一個人的成就高低。現代社會中,工作都需要團隊合作才能開展,情緒不穩定的人,就算才能再高也難以發揮。哈佛大學教授高曼(Daniel Goleman)在《EQ》這本書開宗明義就說到,EQ才是決定一生成就的最主要因素。在所有的教育當中,情緒教育應該是最重要的一環,可是在我們的教育體系當中,情緒教育卻是最受到忽略的一部分。

喜怒哀樂等等各種的情緒裡面,憤怒大概是影響最重大的一個了。每一次脾氣的爆發,都會嚴重破壞我們的人際關係。沒有人會喜歡跟亂發脾氣的人一起共事,也沒有人會喜歡跟常常爆發脾氣的人住在一起。每一次的發怒,都嚴重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常常生氣的人,容易得到心臟病與腦中風。活在憤怒當中的人,更是很難會感受到幸福快樂。也許有人會說,那我們不生氣不就好了嗎?該生氣的事情不生氣,會讓我們放任別人欺壓我們,增加我們內心的挫折感。一個領導者在該生氣的時候沒有適度的生氣,也會缺乏領導的力度。醫學的研究也顯示,長期壓抑怒氣的人,容易得到癌症、免疫疾病與慢性疼痛。想要維持幸福的人生,就必須要學習適當地生氣,不過度發怒,也不過度壓抑。生氣得恰到好處,可是一門大學問,也是人門重拾幸福的基礎。在這本《其實你可以生氣》書中,作者告訴我們,恰到好處地生氣是有建設性的,但是過度的發怒,則是災難的開始。學會避免過度發怒,我們就找到適度地生氣的祕方了。

BWP25007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人的金錢遊戲》推薦序--

刷卡前,先想想機會成本

女人的金錢遊戲(中).jpg 

曾有長輩形容我是「大省婆」,收入比一般上班族好,但支出卻相對少;朋友則虧我是「無可救藥的理性主義者」,購物前總要三思,完全失去了生活樂趣。

 

坦白說,對於吃一碗豆花就能帶來一整天愉悅心情的這種小錢,我很捨得花,但是,對於三千元以上的衣服、包包,和任何民生消費品,我都會思考許久。一來,想等促銷打折期下手,就能付出較低的成本,再者,我總會捫心自問:「妳真的需要它嗎?還是只是單純的想要,且是基於炫耀、發洩情緒的想要?」

BWP25007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人都該看的歷史故事書

去梯言(中).jpg 

文:何飛鵬

認識公孫策先生數十年,年輕時我們都是記者,一起跑新聞、寫新聞。後來我創辦商業周刊,而公孫策也變成商周的專欄作家,他的「去梯言」一直是商業周刊最叫座的專欄,也是我個人最喜歡閱讀的專欄。但是每一次看他的專欄,心中難免油然而生對公孫策先生的歉疚之情。

 

歉疚的理由很簡單,因為精彩的專欄,對台似乎沒有任何改變,最該看這篇專欄的台灣兩黨政治人物,我不確定他們有沒有看,但我確定,他們從沒有因而調整他們的想法與做法。

BWP25007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巴格達遇見珍奧斯丁.jpg

文:張珮珊

梅和碧,是沒有法定關係的親密家人。

她倆用email跨越國界的籓籬、女人間最真誠的關懷、隻字片語都是彼此賴以存活的支撐。

上千封的書信,慢慢引導讀者各自進入到兩個女人截然不同的生命。她們在信中無所不談:大到海珊該不該死、伊拉克人對他是恨是愛?小到分享寶貝女兒愛爾莎的一坨便便,對一位忙碌的英國母親而言有多麼不凡。

當看到戰亂中的孩子們因為好幾天都沒「輪到他們吃早餐」在幼稚園昏倒……,我的眼淚不自主的滴在書上。聽到政府硬性規定:蕃茄和黃瓜不准擺在一起,理由是「會聯想到性器官、誘導犯罪」我又破涕為笑!好不容易盼到,梅獲得前往英國的機會,但丈夫阿里卻因為護照的名字被該死的官僚拼錯而前功盡棄……,我難過得再也讀不下去了,只能暫時把書闔起來、抱在胸前、為這悲慘的家庭禱告。但隨即又迫不及待的想把書看完,為歷經千辛萬苦獲得的重生而歡呼!(是的,這本書就是如此扣人心弦!難以自拔!愛不釋手!)

BWP25007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精彩的幸福智慧訊息

吸引力漩渦(中).jpg 

文:周介偉

這是來自亞伯拉罕存有最精彩的幸福智慧訊息用吸引力法則精闢地逐項細談所有的愛情感情與人際關係等這些最扣人心弦讓人愛之欲生、惡之欲死的情感問題。這是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遇到的現實問題,而此書以吸引力法則,深入淺出地應用宇宙心靈法則於日常現實生活,提供簡單有效而靈性的解決心法,真是全民心靈運動的推薦必讀書目。

閱讀亞伯拉罕的訊息,屢屢讓我感動的,是祂訊息中對人類必定能圓滿光明美好所抱持的信心祂就像個智慧的長者,溫柔而堅定地握著你的手,直視著你的雙眼說:你本就是這麼地美好而有力量!」

在我個人的心靈勵志演講中,我總愛用此書亞伯拉罕的訊息作為結語

BWP25007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戀人絮語(立體中).jpg 

文: 劉森堯

這是一本很獨特的有關愛情論述的著作,它不像斯湯達爾的《論愛情》那樣帶有條理性的冷靜分析,也不像弗洛姆的《愛的藝術》那樣充滿感情和義理,羅蘭.巴特憑藉著片段式文字和解構主義方法去仔細描繪戀人的處境,他不談愛的哲學,也不談愛情的方法,卻只談陷入愛情的情境,亦即戀人的艱困處境,這聽來有些玄奧,卻是這本書顯得獨特而吸引人的地方,其中大有學問焉。

羅蘭.巴特向來偏愛片段式文字,比如他就很推崇紀德的片段式日記文體以及布萊希特的片段式批評短文,他自己也以片段式文字的書寫方式寫他那本有名的自傳《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他死後所出版的晚年日記集《偶發事件》在寫作文體上也是如此,《戀人絮語》可謂集其大成者,也是至上乘者。

為什麼會寫《戀人絮語》這樣一本書呢?大約1975年左右,羅蘭.巴特在巴黎高等技術學校負責一門討論課程,當時討論的主題是有關愛情現象的論說,並鎖定從一開始就把重點放在愛和激情的現象上面,亦即所謂的浪漫愛情,他們選擇一本小說文本並分析其中有關愛情的論說,這個文本就是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這個故事可看成是愛和激情的原型,看來似乎大有可為。巴特試著以虛擬方式去塑造一個有關愛情主體(亦即陷入愛情的人)的論述,這恰好正是少年維特面對夏綠蒂時的處境。至於書名的含義則是非常清楚:這不是一本討論愛情的書,而是一篇有關愛情主體的論說,換句話說,這是一篇陷入愛情的人的喃喃自語和痛苦告白。因此,這本書以「我」為主體來從事一個主體的論說,這個可憐的「我」陷入愛河了,他正處在掙扎的狀態。

羅蘭.巴特這本書於1977年出版之後,在一次接受訪問時他這樣說過:「在我們這個時代,愛的激情和受苦本質並沒有被好好理解,大家總是把這種本質看成是病態。」我們一般人大多時候總是把愛情看成是愉悅快樂的,戀愛總令人神清氣爽,生活充滿生機,眉開眼笑;事實不然,真正的愛情總會引發焦慮不安和許多莫名其妙的奇怪情緒,特別是爆發激情時,還有偏執的痴情,這些可能都是愛情行為中最無法解釋的一些現象,一般人無不以瘋狂或病態視之。巴特絕對不相信,真正陷入愛情是可以輕鬆愉快的,如果是如此的話,那就不是真正的愛情了,可能只是閒情小調,要不就是一般友情來往而已。所以他說,受苦正是愛情價值的一大肯定,當然這種受苦並不像一般基督教意義的受苦,剛好相反,這像是犯錯之後的純粹受苦,同時也是一種煎熬,這正是少年維特同時也是許多人身上的寫照。

BWP25007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想要有所作為的渴望
──史蒂芬˙柯維,《與成功有約》作者

書封正面.jpg  

 

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Frankl)於一九九七年九月過世前不久,我陸續聽說他的健康每況愈下、生病,乃至於住院的消息。我急切地想要跟他談談,並表達我對他畢生心血的深切感激—因為他的作品影響了數百萬人,其中也包括了我和我這一生的工作。我知道當時他已經失明,所以他的妻子每天都會到醫院為他朗讀好幾個小時。我永遠忘不了聽到他的聲音,以及見到他本人的那種感受。他聽到我對他表達感激、敬重與愛時,是如此的親切又和藹。我感覺自己彷彿是在與一個偉大且高貴的靈魂交談。他耐心地聽完我的話之後,說:「史蒂芬,你說得好像我很快就要買單了一樣。我可是還有兩個專案等著要完成呢。」這是多麼真誠的行徑,多麼坦蕩的胸懷,多麼忠於意義治療法(Logotherapy)的原理!

弗蘭克持續貢獻的意願與決心,讓我想起了他與加拿大蒙特婁的漢斯.塞耶博士(Dr. Hans Selye)的合作關係。塞耶以「壓力」為題的研究與著作而聞名。他告訴我們,唯有擁有一份有意義的工作及許多計畫,我們的免疫系統才得以強化,退化性的衰老力量才會減緩。塞耶將這種壓力稱為「良性壓力」(eustress),與來自欠缺意義與完整性的「惡性壓力」(distress)有著天壤之別。我確信這兩股力量會互相影響,增強意義治療法在生理與心理上的益處,也強化人類對生命意義的追尋。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失眠的北風&第七道浪.jpg

文:甘霖

這次,請容許我用一個讀者的身分,向各位推薦這本書《第七道海浪許下願望》,嚴格說起來,還有《失眠的北風吹來愛情》。

老實說,浪漫愛情故事通常不是我選書的類別,但這次在同事的推薦之下,卻讓我一讀不可自拔……

李奧與艾咪的郵件往來,文字中的真情流露與針鋒相對,回覆信件的3秒鐘、5分鐘、1天半也都牽引著我的心,就怕誰慢回了信,或是慢了的這個時間又再猶豫些什麼。李奧曾在一封信中寫到寫信彷彿親吻,只是不靠雙唇。寫信是兩顆腦袋的親吻。」對於我這個愛寫信的人來說,這句話真是深深地觸動了我。

 在第一集《失眠的北風吹來愛情》中,李奧與艾咪並未真正見到對方;在第二集《第七道海浪許下願望》中,兩人則在相隔八個月後首度碰面了。以往,我總是覺得不管電影或書籍,第二集不可能比第一集好看,但出乎我意料之外的,這兩本書都深得我心。

BWP25007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空出來的房間(中 ).jpg

文:知名作家 廖輝英

當人面對死亡、自知必死時,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勇敢。

死後的世界充滿未知的恐怖,當然是害怕的最大原因;其次的理由,則是因為回顧這一輩子,覺得虛度此生,不甘就這樣撒手離去。也有人剛好相反,卻是因為自己的一生精彩跌宕,反而有了太多罣礙和眷戀,捨不得也鬆不了手。簡單地說,無論如何,就是根本不想死。

不肯面對,自然就不會接受,在正統醫師束手且放手時,很多病患往往會不擇手段地尋求各種療法、偏方或神道,企圖求一條生路。這時候,就像即將溺斃的人一樣,一截浮木或一根稻桿,他都會瘋狂抓住,不計代價也無法訴諸理性,絕對的偏執難搞。

BWP25007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潮浪情緣.jpg

文:袁瓊瓊

你跟我說過:「忘了我。」你還要我為這個發誓,發誓要去愛另一個人。我的嘴唇,含在你嘴唇裡面。「一定要忘記」,你這麼說。你是說,「忘記」,或是「忘記我」,我已經不記得。我的嘴唇一直含在你嘴唇裡,你把這句話傾注到我身上:「你一定要沒有我的活下去,你要為我發這個誓……」

    我發了誓。

    但在你背後,我兩根指頭畫了叉。

     上面是《潮浪情緣》裡的一段描述。文字明暢簡單,但是寫出來的那個意味,卻讓人覺得內裡極為脆弱的什麼被觸到,觸得發痛。

BWP25007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爸給我的最後一份禮物(中).jpg 

文:周怡君

 

我相信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照顧過高齡父母的人,另一種是沒有照顧過的人。作者在序裡寫著,這兩句話深深打動了我。

 近幾年來,身邊好友的生命歷程相繼遇上了「照顧父母」這一功課。

 好朋友T的父親,身體一向硬朗,一次健康檢查忽然查出了肝癌,而且還是末期,T立刻辭了北京的工作奔回台北,和兩個弟弟輪流照顧父親,T天生敏感細心體貼,在這段時間成為照顧的主力。

BWP25007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與改變對話書衣(中).jpg 

文:知名作家 吳祥輝 

改變,有人當成樂事,有人視為畏途,更多的人只是因為不得不。其實,改變是人生唯一的元素。喜歡改變的人,無形中掌握生命的真正本質。這本書幾乎都在談「改變」。不信神的人恐怕要先「與改變對話」,才能「與神對話」。這本書對信神或不信神,可能信或打死也不信的人,都一體適用。這正是一種「改變」。

不喜歡改變的人最擅長抱怨。看電視新聞很生氣?看報紙更生氣?台北房價貴?一輩子買不起房子?嚇得連上班都沒勁,邊領薪水邊抱怨。連領薪水的美事都還要抱怨,真的是非「與改變對話」不行。

改變很簡單。一通電話,有線電視公司就來剪線,每個月省六百元。報紙停訂,兩相加總,一年省約一萬元,落得清靜。如果怕故態復萌,每年捐一萬元給家扶中心。預算已經他用,後患永絕。雪隧那頭的頭城鎮,每坪六萬元還可以找很多。除了週末和假日,平常天單程只要三十到四十分鐘。有客運可以坐。六千元新台幣可以租到四房兩廳。算數很容易,難在生活方式的改變。晚上十點睡覺,早上六點起床。下班不應酬,上班不遲到。住在山的那一邊,人生不美妙?

當然不美妙。不喜歡改變的人的第二專長是找理由。

BWP25007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希望自己的心境及《挫折的力量》的內容能讓讀者產生共鳴,藉此結緣。

面對逆境,我認為每個人都有生命的潛能,一旦經過後天的磨練,便會被激發出來。其實老天不是要斷你的路,而是要讓你能有更大的能量與機會

  


BWP25007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