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總編看書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一天,意外收到一本書名看起來和我目前暫時無關的書——《胖女孩的食戰童年》。那是合作過的譯者的美意,是她替另外一家出版社翻譯的書。看了幾頁之後,我請版權同事查一下曾經有看過這本書的書訊嗎?沒有,版權代理沒發過這本書的書訊(純屬職業病)。我在通勤的來來回回路上,看完這本書。在這些天,我還和譯者mail往返,想知道她翻譯這本書時的心情,和其他。

作者Judith Moore是美國某週刊的資深編輯。這本書真要談的不是胖(這本書的副書名是「一個非關減重的真實故事」),她藉著發胖的身影和體重的起起伏伏,道出蒼白的童年和苦澀的成長。Judith幾近不顧尊嚴的坦白,說出了一整個家族的不快樂和苦苦掙扎;也因為主人翁都是真的,確確實實在地球另一端呼吸著,她的種種遭遇,讓人覺得比小說還更驚險,對那些受苦的心靈,也就更有感染和共鳴了。

這本書也讓我想起另外一本書,Azar Nafisi《我所緘默的事》Azar Nafisi的來頭更大,文筆也更優美、細膩、精彩;在她算是優渥的生活條件下,說起生命的僵直和無奈的辛酸處時,也還是會讓人彷彿沒有了希望一般。

生命的苦難是總有其意義的,這是正在校閱的書《開啟你的靈性力量》不斷叮嚀的事——上天的美意或許是秘而不宣的,需要用心和靈觸及。就像看那兩本書時一般,在她們狂風暴雨的情節背後,仍感受到有許多顆挺立的心活著。那股力量,或許滋養著和作者不同時空的一些人。

套用facebook最便捷和最偷懶的回應:這兩本書,讚!

文:彭之琬

BWP25007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跟隨作者、讀者一起進步

文:黃靖卉

記得剛上大一時,上了一門課叫《資訊科學概論》(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Technology),那時的作業得使用Internet,不過,當時並沒現在那麼方便,直接開了瀏覽器就能用,還是使用telnet的方式(啊,這樣就洩漏我的年紀了)。開始工作之後也是,隨著技術進步,編輯的工作也從紙面的改稿、校稿,跟作者面對面討論,變成了用電腦改稿、校對,跟作者用email、MSN討論稿件;作者交稿的方式也從稿紙變成了word檔案;跟讀者的互動,也從信件、客服電話,轉為客服信箱;以往買書總要踏出家門去書店,現在只要網上點幾下就可以。這些轉變,其實都是科技的演進所致。

現在,部落格、臉書、twitter和plurk早已不稀奇,幾乎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還有近來正夯的iPhone、iPad,以及電子書。那麼,作者呢?還有,編輯呢?我們是不是也該善加利用這些科技,跟讀者多點互動呢?

舉個例子吧,公孫策是我很尊敬的前輩作家,跟他相識超過20年,他一直都是手寫稿,因為根據他的說法,如果他用打字寫稿,打的速度往往不及動腦的速度,稿子便寫不好,他手寫的速度跟腦袋思考的速度已經訓練誠一樣了。但從去年開始,這位前輩作家有一些積極的行動,希望能跟讀者有更多互動與溝通。

就在幾個月前,公孫策故事塾(http://ccm1020.pixnet.net/blog)開始,因為公孫策希望能多一個跟讀者互動的管道,但因他是專職作家,眼前還有一個寫作計畫在POPO原創(公孫夜譚http://www.popo.tw/books/22158)進行中,於是他改為每週Po文一篇,並向讀者提問。他也將部落格設為首頁,只要讀者有回應,他都會盡可能當天回覆。這樣,是不是比看《去梯言》專欄或書更吸引讀者呢?

BWP25007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企業催化推手(中).jpg

相信許多人在職場上都會面臨到一個問題:大環境景氣不佳,但公司卻一再的把業績目標提高;你想方設法,規劃出一個優秀的提案,卻又被你的上司,還有你上司的上司因為種種因素(花費過高、沒有數據佐證等等)給否決掉,於是你開始驚慌,不知道該如何達成上級所交代的高度業績目標。

 

本書的三位作者發現到許多公司都有這種問題,因此特地尋找的眾多公司中,順利突破這個困難瓶頸的「催化推手」,並且把他們的特質、做法與能力都歸納成六堂課,讓我們能夠看出成長的關鍵。

 

這六堂課程所應用的方法其實並不困難,舉凡從既有資源著手、接受公司限制但不放棄潛伏實現理想、不追求馬上達成完美而是從錯誤中不斷改進成長、從顧客口中直接了解他們需求、與你的反對者共同改善方案、不斷擴充技能視野等等,其實都是不需花上太多繁瑣步驟和資源就能夠做到的方法,況且你所運用到的資源其實在你的公司或周遭都已經具備,你只需要信手拈來搭配運用就能夠成功推動成長。

BWP25007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識不足卻愛看小說

文:黃淑敏

總是這樣的該寫東西的時後,靜不下來,沒有思緒,結果跑去讀小說,讀到一發不可收拾,正事都忘了做。然後我又卡到到底是要寫一本書的讀後心得,還是書市觀察,不想把題目訂太大也不想縮太小,在這矛盾中容許我,分享一些個人看書淺顯的經驗。

上學的時後不喜歡讀教科書,因為被迫要強記書的內容,出社會後發現這些學校規定的書,給了我們對世界認知的基本常識。雖然世界從來沒有標準答案,不過這些看似標準答案的教科書,提供了主流社會認同的觀點,對於涉世未深的青年學子,是為認識世界快速與良好的橋梁。出社會後若是沒有常常看新聞與接觸時事,對很多知識是跟不上腳步的,由其是現在世界的變遷如此迅速,比如中歐現在有哪幾個國家? 其實我答不太上來,沒有學校強迫你去吸收這些資訊,漸漸的會發現人長越大越沒常識,通常大人去參加電視節目《百萬小學堂》很多常識都還不如小學生呢。因此前一陣子市面上產生了一些基礎知識的暢銷書,如《寫給年輕人的簡明世界史》、《看懂世界經濟的第一本書》和 《世界、為什麼是現在這樣子? 》等書,來補足一般社會人士沒空整理的基本常識,這幾本我都有,而且也都該看。

我喜歡閱讀,因為閱讀時是一種享受,一種人人消費得起的享受。特別是讀小說時任思緒和情感隨著劇情高潮迭起、破聲大笑、痛哭流涕並患得患失,讓人可以暫時抽離現實世界,完全得融入充滿無限想像的迷人世界。小說的魅力可以穿越時空與國籍、破除文化與語言隔閡,只要故事夠精采,例如劇情緊張懸疑 (《達文西密碼》)、高潮迭起(《龍紋身的女孩》)、佈局巧妙(《魔戒》)、氛圍對味 (1Q84》和《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就能引發讀者的共鳴。最好還能激發起人類共同的情感,若是愛情的話最好是夠傻、夠癡或夠瘋狂 (《陪你到最後》),若是親情的話最好是夠溫馨、夠犧牲或夠奉獻 (《不存在的女兒》),若是友情的話最好是夠兄弟、夠義氣或夠上道 (《追風箏的孩子》)。當然若是這些劇情和情感能穿插糾結在一起,配上情非得已的背叛,那故事就更加精采絕倫,也更能發揮起它的魔力了,這種魔力就可以席捲全球,如《達文西密碼》、《哈利波特》、《龍紋身的女孩》和《暮光之城》。當然還有屬於冷調的小說,試圖清描淡寫人類疏離、冷漠、陰暗或荒誕的一面,卻隱隱的勾起人們心中的痛。我認為創造這種氛圍的大師非村上春樹和卡夫卡莫屬。這種書通常是所謂的文藝青年喜歡的類型,因為他們就是愛明明喜歡又要裝做不在乎那種調調,我想,但文青應該不會認同這種說法。

 台灣的翻譯文學從 2001年的《魔戒》;2004年《達文西密碼》;2005年的《哈利波特》;2006《風之影》、《追風箏的孩子》、《佐賀的超級阿嬤》;2007《不存在的女兒》、《偷書賊》、《群》; 2008《龍紋身的女孩》、《燦爛千陽》、《刺蝟的優雅》、《陪你到最後》、2009年《暮光之城》、到20101Q84》和《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真是到了百花齊放的盛世。暢銷小說真的是無國界的分別,以上作品各由英國、美國、西班牙、法國、德國、日本、荷蘭、瑞典等國引進。希望閱讀小說的風潮能持續的發燒,讓更多元的讀物來刺激我們的想像,增廣我們的見聞並慰藉我們的心靈。

BWP25007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簡單的往往最不簡單

因為負責原創作品的書系,經常接獲投稿,也不乏有人來信詢問,「怎麼樣的作品才會被錄用?」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好看」;但這個答案其實也很難,畢竟每個人對「好看」的標準並不相同,而怎麼樣才叫做「好看」呢?

這一兩年,我接連幾次連續閱讀兩個原創暢銷作者的文稿,感覺看見兩種不同的寫作風格。當然,他們的文字都是極度細膩的,只是寫作的重心,似乎各有偏重。

第一個作者對我說:「故事的完整,對我來說非常重要。」於是,他仔細鋪陳每一個橋段,把人物刻畫、心情描述、事件的起承轉合都做到一定水準。就閱讀者而言,只要把自己投射進去,其實很容易因著故事中的起伏,感同身受,跟故事主角一起經歷一段悲歡離合。

至於第二位作者,相較於情節,我覺得他更擅長的,其實是一種氣氛的營造。閱讀他的故事,你或許經常覺得跳躍,他一下寫這個人,一下寫那段故事,似乎在每個地方蜻蜓點水一下便又離開。這樣的寫法,乍看似乎使感覺難以連貫,但只要再仔細品味,就會發現,他內斂文字所描寫的每一段情節,其實都圍繞著一個主題,以「失去」為例吧,他不會一直著墨在主角的「失去」有多刻骨有多痛苦,他或許會花一些篇幅寫主角如何失去他的失去,寫配角如何失去主角的失去,寫周圍相關與不相關人等各自的失去。環繞在這個主題上,你會看見很多不同的處理態度、面對方式、給人帶來的影響。一樣的主題,被許多不同的層次烘托著。

BWP25007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別錯過百萬網友中的一個!

facebook(中).jpg  

文:陳美靜

2009年看到The Accidental Billionaires這本書的國外出版訊息時,當時台灣使用FACEBOOK的網友已經快破百萬,因此,也格外留意這本書,這本書一出版立即登上紐約時報非小說類排行榜第六名、AMAZON商業類第2名;而且在此同時還獲知一個訊息,那就是此書將被改編成電影,電影名暫定為The Social Network,由名導演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鬥陣俱樂部導演)掌鏡。照常理,在這諸多有力的外在條件下,我應該會立即決定要把這本書引進台灣,介紹給台灣讀者。不過,為了替讀者做好把關,我還是決定要先看完書稿再做最後決定,因此,我花了一周時間看完這書稿。

 

這本書的作者很值得提一下---梅立克(Ben Mezrich)是紐約時報排行榜暢銷作家,大家對他最印象深刻的,應該是這本《贏遍賭城》這本後來被改編成電影《決勝21點》的書。他的文筆鮮活,故事的鋪陳節奏分明,很容易讓人一路讀下去不放手。有一件事可以在這裡跟大家分享:我是在看完梅立克這本The Accidental Billionaires」之後,才決定要登錄FACEBOOK。如果你問我為什麼,我只能說這本關於FACEBOOK的書真得滿精彩的,所以我不想錯過成為那百萬網友中的一個。

BWP25007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雙腳紮根於土地,你會更享受「蓋自然的家屋」

文:席芬

那天在瑜珈教室中藉著輔具的幫助,第一次嘗試了頭倒立式這個牽動全身、同時需要貫注全心的體位法;頭倒立式除了是身體上的訓練外,更重要的是它讓一向由雙腳負責往下紮根的動作,換而由頭部支撐,伴隨血液流向腦部、大量氧氣帶來的能量洗滌了腦部,當下,整個世界被反轉了過來,頭部慢慢適應著地心吸引力後,雙眼像是重新被打開了,一個嶄新的視野瞬即呈現在前。

這個世界換個視角重新審視,也換得了全然不同的經驗。當「設計」被用到了極致、過度裝飾等同於設計師風格展現的同時,人們捨棄「設計」轉而尋求「自然」便成了極自然的一件事了。從第一本《蓋綠色的房子》開始,作家林黛羚在[做自己的建築師]書系中,一直就是從回頭審視內心真正對住居的渴求,來發現這個社會上隱隱成形的新一代住民對家的樣貌的描繪、及更重要的在地實踐。

到了書系第三本《蓋自然的家屋》中,幾乎可以說是一次階段性的總結了,在這裡,可以看到每一位屋主不再只是打造「住宅」(甚至是完全不依主流觀點編派而能被納入任何設計風格行伍中的無設計住宅),而更進一步的其實是在打造「生活」:雙腳站在這塊土地之上,他們在感受著大地泥土氣味滋養的同時,自然而然地便種起了大樹、用有機材料、回收木料自己動手蓋起了房子。

這些屋主多半不是科班出身,南投水里的屋主阿忠及嘉義屋主發哥都像是天生就有蓋房子的本領,用各處拾得的回收木料敲打搭蓋出山林曠野中的天然藝術品;桃園的代賢仲仁夫婦及落腳屏東的紐西蘭人John則是向國外自然建築取經、再於這塊土地上自行煉起鋼來,此處當然不是鋼,而是自己煉製出來的土磚、紙磚!再親手疊砌出讓人驚嘆豔羡兼具手感美感的建築;宜蘭員山的青松美虹及宜蘭冬山的綺文吉仁這兩對夫婦,則是從田中央找到了生命力,他們的家屋基本上是整塊自然農地的一部分,而他們的生活又是在地紮根於社區鄰里之中;當然也有像高雄美濃的屋主高傑就教於致力推動自然建築及協力造屋的謝英俊建築師、台東阿牛村的簡姐請益於推廣土團屋的林雅茵建築師,他們都是以召集村人或有興趣的志工朋友一同投入、回到昔時村人共同蓋厝的緊密情誼,用雙手捏土球、混稻桿、架木樑,建造出非專業工班的專業水準自然建築。

BWP25007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著兩本書

這幾天看著兩本書《大師在喜馬拉雅山》和《遙遠的救世主》,後面這一本是簡體書。前一本是真玄,後一本是假玄。這兩本書還有一個共通處:都和我和作者的關係有關,都是作者要我看的!

可怪得是,不論是幾十年的瑜珈實證修練或精心為之的小說編派,都道出了做人的極致——一個是千回百轉的瑜伽士心路歷程,一個是作者雕琢的渾然天成女警——自在無懼的人生。

若真要說修行次第的深淺,這兩本書那還真的天差地遠,但是文字給予當下的感受,卻是可以是相同的簡潔而深刻。前者二十幾萬字,最終歸結出幾句話,而後者為了說明幾句話,演繹出洋洋灑灑二十幾萬字。

看著看著不禁想,在十年後仍能繼續流通於世的會是哪一本書?應該是前者;而當下共鳴甚至立即起了作用的卻是後一本書。這讓我陷入了職業病:出版意義的追尋。如果我只能選擇出版其中一本,我會選擇哪一本?

我真無聊。看書就看書,何必問這個問題。認認真真當一回讀者不好嗎?

BWP25007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為何需要《認識DNA》?──從一位認真的小兒科醫師談起

認識DNA(中).jpg 

文:黃靖卉

老實說,我是文學院畢業,當然就是因為當初對於念生物醫學、科技等等領域都不感興趣。但是,多年前因為工作的緣故讀了某出版社的科普書,頓時覺得:要是當初我能早一點接觸到這些數學、生物、醫學、物理或化學等等領域的內容,或許我的選擇不是乙組?

進入商周出版工作之後,由於〈科學新視野〉系列,認識了持續用心創作的小兒科醫師林正焜先生。林醫師在他繁忙的看診工作之外,仍持續關注最新基因科學和生物醫學發展,並以四年多的時間,陸續完成了「生命三部曲」:《認識DNA──下一波的醫療革命》、獲得時報開卷好書獎的《細胞種子──認識幹細胞和臍帶血》,還有今年獲得第五屆吳大猷科學普及創作獎金籤獎的《性不性,有關係?──性的博物誌》。他的獲獎,如同一位評審委員說的,是實至名歸!

生物醫學的發展日新月異,剛好今年《認識DNA──下一波的醫療革命》屆滿五周年,林醫師答應了我的請求,同意增補新近的基因科學發展,出版增修版。但是,沒想到林醫師不僅是「增補」最新發展,內容架構重新調整,並新繪插圖、增加名詞對照等等,讓我這個責任編輯更加敬佩他的用心與認真,也莫怪乎幾位推薦人的評價都很高!

BWP25007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未來,你可以有不同的選擇----「新富餘」

新富餘banner.jpg

文:陳美靜

去年,因為全球金融風暴,許多出版社都應景的出了很多書,希望能幫讀者說明,這場金融風暴的形成原因,以及華爾街那群人是如何大玩金錢遊戲;感覺當時整個書市都快被這些書淹沒了。我在一個夜晚照例搭上行駛於民生東路的公車,外面的景致依舊,但我心中卻被一個問題盤據著:這些書究竟對讀者有何意義?讀者在了解這場金融風暴的歷史背景之後,然後呢?是不是有其他的書,是更可以幫助讀者了解現在與未來,然後能做好準備去面對?就在這樣的心情下,我找到了一本書《2010大崩壞》,這本書是一位國際知名的經濟預測專家所寫的書,談的是對總體經濟的一些預測,這些預測是經過相當完整的學理根據所推衍出來的,也相當吻合我希望能帶給讀者的視野。

 

這本書的銷售成績相當不錯,讓我覺得自己的考量是對的,讀者的確在當時那種氛圍下,更想知道的是,未來會怎樣?雖然沒有機會可以跟讀者面對面溝通,但透過這種結果,讓身為編輯的我了解,我至少找對了一本書回應了讀者的需求。      今年,雖然全球經濟正緩慢復甦中,但其實大家也心知肚明,經濟情勢是再也恢復不了之前的榮景了;而且,在此同時,整個大自然也透過各種訊息一再提醒我們,地球正不斷朝向「停工」這個方向前進,這些問題為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都增添了一份不確定性,我們該怎麼反應?必須做些甚麼事?還能有哪些選擇?

BWP25007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