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你一定聽過,多看、多想、多寫、多讀是學好作文的不二法門, 

但是,你真的知道,如何看?想什麼?讀多少?怎麼寫? 

學測作文滿分的王麗雯,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 

與你分享一套最紮實的學習方法。

作文就是多看 多想 多寫 多讀(中).jpg 

多寫:練習

與文本多面互動

重回桃花源:閱讀心得

重新整理吸收過的東西,用自己的觀點說出來,不僅可以加強吸收的效果,也有助於你的組織與表達。

大多時候,我們是為了交作業才寫作。以前我常覺得讀書心得很無聊:幹嘛非遵照什麼格式寫這浪費時間的東西不可啊?因此寫作業時,常很敷衍地交差了事。同學們「參考」導讀或網路上的書評寫心得者也所在多有。當然,這不是什麼值得鼓勵的好習慣。

但時日一久,漸漸覺得自己試著抓住一篇文章,或是一本書的大要,是很基礎、很必要的訓練。很多時候,我們閱讀只是讀感覺,內化的感覺,你暫時進入了作者苦心構築的世界,但一從書裡抽離,卻像甫出桃花源的漁人,讀完便忘卻了細節。而獵奇、追求快感的消遣式閱讀,通常也不會留下太深的印象。

你可以簡單寫下讀後的想法,並不須每本書都寫很完整的心得。不必這樣虐待自己,挑一、兩篇(本)讀完,寫下自己的想法就好,也不要急著看賞析或推薦導讀,而是直接面對自己的感受。這本書給你什麼感覺?這本書的主題?結構?哪段情節或人物最吸引你?你同意書中的觀點或人物的決定嗎?他們為什麼做出這樣的決定?(有前因、過程和結果需要聯繫?)有沒有更好的方式?你能不能舉出其他例子(不管是生活上的還是閱讀上的),以呼應自己的看法?認真地讀,一定會讀出一些自己的東西。

大學課堂上常需要寫心得報告,比方摘要、古文、小說與詩詞的感想。起初我並不懂該怎麼寫,只是試著寫下讀完後那粗略的感覺與細節而已。我喜歡在紙上標記,比方畫線,或圈喜歡的字。某些特別感動的字眼、文句與橋段,不管各自或串聯,似乎都可突顯出不同的意義,而這正是自身對文本最直接的第一印象。當然喜歡的書,一定會想抽空再看一遍的。文筆很好的人不一定得具備很深的古文或外文造詣,但就今天來看,這些寫作古文的人,其實就是不同時代文筆很好的人,就是那個時代的大作家,最深沉最敏感的心靈。很有質感、很精緻的文字並不會因為時空距離就無法傳達文字背後那「人」或那「時代」的特色與深度。就算有讀原文的困難,現在也有許多很好的翻譯與註解。就一篇感興趣的作品敘寫自己的想法,我覺得是很有意思的事。

有時你不一定要動筆,可以簡單整理方才閱讀的內容重點是什麼?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為何?三千字的故事,一則漫畫,一節卡通,一本書,能不能精準地簡述內容?有什麼議題,是你覺得很有趣,可以再額外閱讀或思考的?

有時你可以隨意挑幾本你想看的書,就當作消遣,很輕鬆地讀。自在地讀想讀的書,真的是很幸福的事。這些書也不一定要用買的,反正很可能(超有可能)不會再看第二遍,真的覺得很棒,合你的調調再買。不知該讀什麼,可以先從選集開始。天下文化和九歌出版社的詩、散文或小說選集,去蕪存菁,我覺得都是很好看又方便的讀物。如果想看外國文學的譯本也有許多不錯的選擇,甚至維基百科對中譯本還有可供參考的評價。你可以先隨意挑喜歡的篇章看,再延伸讀該作家的其他作品。讀完《台北人》,你可能還想再讀《孽子》或《寂寞的十七歲》;《魔戒》很好看,那麼你可以嘗試讀讀《地海》、《黑暗元素》。一本本耐心而紮實地讀,說不定你會發現作家風格的轉變,或一些有趣的、可供比較的問題。

寫出讀書心得後,你當下認為好的東西,只是以目前有限的眼力,暫時看不出問題而已。很快地,你就會發現說得不夠精闢。讀書心得正如尼采所說:「求取差異,置身他方。」話說的簡單,但做起來永遠是很難的。不要太在意分數。分數高不代表毫無瑕疵,只是相對好或相對合意而已,你只需把它視為一種鼓勵。如果拿了低分,想想哪裡做得不足,下次再注意就是了。我們常批評題目出得不好,作文或心得寫作限制了我們的思考。但學生本身是不是真有想法?知不知道自己的盲點?也許你的看法和別人不盡相同,那也沒關係,就是不一樣討論起來才有趣。你認真地讀書,得到了收穫,也整理了自己的想法,這就夠了。讀書,是和自己的思想永無止盡地搏戲。若你能在過程中感到快樂、充實,那麼這些心得受不受人肯定,已是次要的事。

 

讀〈岳陽樓記〉

拿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來說好了。

唐文波瀾奇崛,鮮明錚然如金屬,宋文則舒徐緩轉,宛若棉麻絹畫的淡雅滲透,即使抒憂,也要用理性哲思梳理出平易化境,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或為如此。宋人很聰明地開發出許多導引情感的方式:宋詞言情,宋詩言理,話本俚俗,而宋文,則披景入理,呈現出另一種和緩、富文化教養的深厚蘊藉。心懷天下的心靈,簡潔中自成一個錯落有致的豐足世界。

雖名〈岳陽樓記〉,岳陽樓在此只是個觸機,范仲淹藉由段落安排了述說的比重。第一段的交代因而十分必要,也透露出其抒感的理性前提。一個可能和岳陽無涉的人忽為岳陽樓作記,這是必須說明緣由的。文字簡要,在文章開頭集中交代背景,由事及景開啟情景交融的揮灑。

以簡筆書寫實物岳陽樓,由事及景,再由景牽情,最終仍是要明理,慢慢正反躍延,引出重點。景色在文中並非只是個單純的描述而已,相反,由「銜遠山,吞長江」這種空間吞滅式的氣態與「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的時間多變角度,拉開一個足以使任何人動心駭目的縱橫輻輳,而這世界便是宋人血肉真實的世界,有甜美也有苦難,天使與修羅並存,並不仁慈,甚而險惡地向人們強勢展現其喜怒不定的風姿。

兩段陰晴敘述,繫於這上下鏡射的命題。在這個世界影響下,「遷客騷人」,處境特殊的士人們觸景所生之情,亦是變幻無端。「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一連串四字短句對照「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下一組四字短句,形成與前段書寫模式不同的錯落區塊。在雷雨與晴天,在薄暮與黎明,在濁浪與如鏡之水交互翻攪的場域,大部分的人很容易捲入這美感異象的漩渦,為之感到驚懼、哀痛和迷醉,也容易忘卻自己的來處與歸處,任由妖孽猛獸般的塵世吞吃掉自身本來就很脆弱的勇氣。一樣「登斯樓」,卻可以因為外物,染上「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與「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兩種完全不同的情緒。情感與景致的對比,皆是以看似自然的工整拼連在一起。滕子京登岳陽樓,也是任這樣壯美的自然撞擊自己吧?他與范仲淹,在仕途的低谷面對自然折射,滴泠移轉的目光也許見到相同的風景。他們同需撫慰,同需導引,同需找回奮鬥的來處。

這種矛盾,很有趣地,和時代氛圍作了連結:知識分子大受重視,士人與民間文化皆蓬勃發展,然同時外族侵擾(西夏、遼),皇帝空前高度集權(宰相/軍權的切割),民生、交易底層的積弱,一開國便有盛世不再的末日預感。而文人起伏來去,對大世態與小人生,既感到責任深重,卻也茫然質疑。〈岳陽樓記〉要處理的也許是:在這片苦甜揉雜的塵土中,人如何以理性與教養,闢昇出一條可以明心亦可指引的高度,而這高度是不受俗世役使的,他們要依的,是以完足理解熱情擁抱世界的道。

由景牽情的明理最終登場。范仲淹對前兩段所寫的兩種精心塑造的覽物之情一概推翻,那是一般人的感情,但真正的仁人典範,可以欣賞自然,卻不該自限自囚,因為有更迫切需要憂慮的事,有更高的思想境界要去實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處江湖之遠,本可獨善其身,但總有天真的士人自願一次又一次跌入憂患的泥淖,只因他們對天下仍懷有一份濟世的理夢。因為這樣的人並非只有自己(至少有滕子京,有我范仲淹),而是一種典範的集體明燈,文人意識也才能在風雨憂患中感到不孤。「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這之前,「進亦憂,退亦憂。」無時無地不能卸下這份身為「人」的擔當,正如岳陽樓延展出這樣陰晴多變的浩瀚景象,反襯出人的堅卓與渺小,正因渺小,它的執守—不變的士心則恆愈可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WP25007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