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諾與願力

我在幸福之地‧不丹(中).jpg 

文:洪啟嵩

我曾經聽過一個十分感人的故事。這是一個關於「承諾與願力」的故事。

十年前,有一位年輕的女修行者,她認識了一位仁波切。這位仁波切的本寺在藏區極為偏遠之地,外人幾乎難以抵達。仁波切年老了,並且長期居住在美國,雖然無法與寺內的弟子見面,但卻極為關懷,而弟子們對仁波切也有著極深的仰信。

當時這位仁波切在海外募了一筆錢,希望能送回寺院資助寺眾。無奈年紀已大,禁不起遙遠的旅程,因而將此事託付給一位年輕的女子,她向仁波切允諾,一定完成他這個心願。於是她身懷鉅款,一個人孤身飛到幾乎沒有外人抵達的偏遠之寺。抵達時又遇到山崩阻斷道路,無法和來接機的寺眾相會合,於是她一個人在海拔最高的簡陋機場,在高山反應與孤立無依的狀態下,度過了最艱苦而寒凍的一夜。

次日清晨,山石還在持續崩落,她冒險穿過坍塌的道路,終於和前來接應她的寺眾會合。除了將仁波切所託的金錢平安交付寺眾外,她也深知仁波切掛念著寺眾,於是她用攝影機將寺內的一景一物及僧眾們攝影下來,期待下次至美國時,帶去給仁波切一解思念。

她冒著生命的危險,出生入死,只為了一句承諾。

這位年輕的女子,就是現在的黃紫婕會長。

生命的最大力量與莊嚴,來自於對法的信心,與對生命的承諾和願力。

黃會長一生當中,充滿了這些承諾與願力的感人事蹟,而她也在這些深刻的生命奮鬥當中茁長。

廣大的發心與承諾,成就了許多不可思議的事。因此,我以「承諾與願力」,作為此篇序的標題,來贊揚黃會長對承諾的堅定,成就最殊勝廣大的願力,幫助人類朝向更美好的境界,依著覺悟的道路,向前邁進。

當初她本著「將不丹的幸福力引入台灣」這個單純的心願,以及她對不丹總理及諸位仁波切、法王的承諾,成為開啟不丹與台灣密切文化交流的關鍵人物。從2010台北國際花博不丹館、2011台北國際書展主題國不丹,到第一屆台灣不丹快樂經濟論壇,完成了這應該是傾國家之力,才能達成的鉅大交流。

不丹,在領導者的遠見與全民的共識下,以追求人民整體幸福感的GNH(國家幸福力)為發展主軸,在有限的資源下,以獨特的價值觀打造了令人感動的幸福國度。

近代的不丹,正面臨著現代化與國際接軌的衝擊與抉擇。全世界都在看,開放之後的不丹,是否還能保有現前的幸福與滿足?

2009年與不丹總理會面時,我將所著的《菩薩經濟學》英文版,送給總理,期待「以智慧創造利潤,以慈悲善待一切」的菩薩經濟學理念,能提供GNH更深厚的佛法基石,期待不丹成為未來人類幸福經濟的典範,共創全體人類的幸福。

在世界許多國家中,不丹和台灣有著深刻的緣份:兩者不但面積相仿,也有著善良熱情的人民。我們期待不丹與台灣攜手同心,成為轉動地球幸福的摃桿。對本書的出版,我感到十分歡喜,也充滿祝福。希望本書能為大家啟動幸福的能量,讓台灣與不丹珍貴美好的文化相互激盪,為地球開啟覺性的光輝!

國際知名禪學大師 洪啟嵩

【摘文】

不丹,蓮師加持護佑的聖地

 

在全世界,不丹最特殊的地方之一,莫過於以佛教為國家精神信仰的核心。而因為佛法在不丹的流傳與弘揚,與蓮花生大士有著很深切的關係,因此在不丹人的心中,將蓮花生大士視為第二佛,同時也代表著一切佛的總體象徵,或是釋迦牟尼佛的化現,除此,也將蓮花生大士視為此生、來生的救渡者。

傳說中,昔日的不丹受到很多妖魔鬼怪的侵擾,蓮花生大士不僅將其全部降服,還命他們發誓不得再傷害眾生。同時,蓮師也在不丹的人跡罕至處或隱密的聖地埋下了伏藏教法與珍貴法寶,加持整個大地山河。

對不丹人而言,他們深信在這塊蓮師所加持護佑的國度裡,每一座山、每一棵樹都有其守護神。

像不丹人認為,若有人不相信樹神的存在,而隨意到森林砍伐,此人會立即生大病,想解除危機,他得馬上修法、懺悔,才可能痊癒。另外,若有人不相信有山神,而去山裡胡作非為,氣候很可能會立刻改變,如起濃霧、傾盆大雨、甚至下冰雹。

對現代人來說,這些聽似荒唐無稽的說法,對不丹人而言是如此尋常。這樣特殊的價值觀與理念,是因為他們深信不丹是塊受到蓮師加持祝福的聖地,所以每一座山、每一棵樹都有他的守護神。加上蓮師曾在這個國家、這塊土地藏著許多伏藏,為了守護這些伏藏,守護神時時刻刻保護著不丹的每一寸土,讓蓮師的加持護佑從未消褪。

據不丹史書上記載著,蓮花生大士曾經說過,能持續一個月在不丹禪修,所產生的功德與利益比一般地方更加廣大。

蓮師在不丹的聖跡很多,其加持可說是遍布整個不丹,其中最著名的:巴羅的虎穴寺,不丹中部本塘的「古傑拉康」(Kurjey Lhakhang),即蓮師身印寺

虎穴寺(Taktsang位於不丹西部巴羅(Paro)的達倉(Taktsang),海拔約三千多公尺,是不丹最富盛名的蓮花生大士的聖地之一,也是造訪不丹時不可錯過的景點。

Taktsang其意為「虎穴」,此名乃緣起於:八世紀時, Taktsang這個地方因邪魔妖類作祟,傷害許多當地眾生,於是蓮花生大士以其神通力,化現忿怒尊的形象,騎在一隻母虎的背上降臨此處,並在此處的一個洞穴內禪修3個月,教化了巴羅山谷的眾生們,並使此地轉化為一佛教的聖地。當時,蓮師就是化現為忿怒尊「多傑佐勒」(Dorje Droloe)的形象,來降服了危害當地的魔眾。Taktsang(虎穴)之地,因此而聞名。

後來於17世紀時,依據蓮師及龍欽巴尊者當時所禪修的洞穴,在此興建一座寺院,稱之為「虎穴寺」,在它一主體建築之內,有三座主要寺廟,每一座寺廟都有著珍貴的蓮師遺跡。寺院中主要供奉著忿怒蓮師——多傑佐勒的銅像,並有一尊據說曾顯神通的蓮師像。

 


《我在幸福之地‧不丹》第五章 人的處所,佛的處所 摘文

 

「宗」、寺院建築

 不丹的建築藝術特色尤以宗(Dzaongs)、佛寺(Lhakhangs)最具代表。

關於不丹寺院或寺廟的建築起源,則比「宗」更早,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紀,當時西藏國王松贊干布建造了108座寺院,其中有兩座就位於不丹的境內。

「宗(Dzongs)」,原是不丹宏偉的古式碉堡,也是顯著地標,且座落於戰略性位置。宗的設計為橢圓形或方形,外圍以庭院圍繞。其形狀略偏於平行四邊形,四角並不是直角狀。厚重的石牆從底部延伸,牆面隨高度慢慢變薄。這座垂直式建築兼顧國防及美觀。低樓層的窗型小巧精緻,樓層愈高,窗戶愈大,也成了外牆的主要裝飾。「宗」後來也代表著不丹宗教的精神核心。

有關不丹「宗」的起源,最早應該追溯到12世紀(1153年)時,由西藏的一位僧人賈瓦‧拉南巴(Gyelwa Lhanangpa)所引入。而到了17世紀,統一不丹的夏宗法王,更加將「宗」的功能更加擴大,使它成為了宗教與政治中心,同時還兼具有防衛的作用。

「宗」,從原為不丹早期做為防衛外敵的碉堡,現成為了不丹每個區(省)的政教中心。不丹全國共分二十個區(省),每個區內皆設有一個宗,作為當地的政治與宗教的中心,因此「宗」的建築規劃,就如同不丹的國旗一般,一半是屬於宗教寺院的型態,一半是屬於政府辦公施設的用途。

 當你進入不丹的首都廷布市(Thimphu),會看到一座宏偉的建築「扎西秋宗(Tashichhong Dzong)」,它始建於西元13世紀,既是不丹宗教領袖的駐紮地,同時也是國王的辦公室、國民議會等均設於此,為政治、宗教的最高權力所在。

提到不丹的「宗」,一定得介紹「普那卡宗(Punakha Dzong)」。普那卡宗位於不丹西部,海拔一千多公尺,是第二大的宗,雄偉壯麗、莊嚴醒目。普那卡宗原是不丹的舊都,建於1657年,直到1955年才遷都廷布,而於17世紀統一不丹的夏宗仁波切,他的法體也還安放在此。

走過橫跨普那卡河的傳統木橋,一棟棟白色建築矗立,紅色窗戶崁在白色外牆上,奪目鮮明。五月的普那卡宗是最浪漫的時刻,周圍的藍花楹盛開,樹梢與綠地上布滿著紫藍色的小花,遠遠眺望如夢幻中的世外桃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WP25007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