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春.jpg

 

執政者消費者都該讀的書(張大春)

2011年 06月14日

 

塑化劑風暴留下一大團理不清的疑雲:我們的食物裡是否不可能沒有人工添加物?這顯然不是一個該單獨質問政府、檢驗單位、農漁業者或食品商的問題。我們的口欲變得多樣而難於滿足,似乎不是很有歷史的事。至少我可以斷言:當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甚至我在30歲以前──是從來沒有聽過人說:「來瓶飲料吧?」

我對「飲料」二字略有印象的初期經驗是「大西洋飲料公司」,當時這公司好像只賣一種「美國蘋果西打」的玩意兒。此物問世略晚於「可口可樂」、「榮冠果樂」,也還不能對「黑松汽水」、「沙士」或「天然果汁」、「蘆筍汁」造成太大的衝擊。但是沒幾年之後,冒泡的、不冒泡的,帶果香的、不帶果香的,有糖的、無糖的乃至於微糖的,瓶裝的、罐裝的、乃至於錫箔裝的各種商品都出現了。我還記得有市場專家分析過:「黑松」當然要搞一個冒泡的橘子水「吉利果」,這不是打擊自己的汽水,而是建立品牌、擴大佔有。飲水思甜,成了千百種解渴之餘的民生必需,全民無以名之,遂號曰「飲料」。

阻止商人黑心牟利

消費者對於嗜欲的追求本來不涉及政治或法律,但是當集體的嗜欲使得食品產業增添了許多不透明的環節,而危及公共衛生和國民健康,消費者卻無能偵知。這時執政當局應該覺醒:或許治國之道不在那些意識形態的虛言辯證,而是在「民以食為天」的認識之下,如何解決「民以添加物為食」的厄運。
在彭明輝教授的新書《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的第16章〈最後的防線〉裡,有這樣一段引首文:「一個人的消費行為只是個人偏好,影響不了社會;但一群消費者的集體行動,卻可以改變世界。」
彭教授的呼籲是針對如何掙脫以世貿組織為主導世界糧食供應架構,讓農民不再無止境地受到下游產銷通路的剝削與浪費。這本通透檢驗國內農業、農村與農民困境的著作在生產和供銷等諸多方面提醒了國人,即使「面對政府與農會職能的嚴重不足,消費者的自發性組織或許才是台灣未來最能寄望的力量。」(頁271),也就是在這種自覺之下,我們還有機會問:我們能否避免下一波糧食危機所帶來的災難。
不過,身為一個別有憂心的讀者,我卻從文中看見:政府有義務幫助消費者打造新形式的良心經濟,阻止壟斷貿易通路的商人利用消費者的無知永續牟取暴利。
書中所提到的消費者自發性組織,事實上也都能在當局多出一點力的聲援或協助之下運作得更順暢──無論是堅持公平對待生產者以及友善生態和環境的社區協力農業,或者是類似日本「生活俱樂部」(以及台灣的「主婦聯盟」)的努力,總有助於減少生產、流通過程中的資源浪費,此外,鼓勵社員自行烹調也就能夠減少過度加工、包裝以及使用防腐劑的食品。至於彭教授在書中還提及的韓國「一社一村」運動,在韓國並非一個純粹的消費者運動,它是有政府出力的。
讓都市企業和鄉村合作交流,成為一對一的夥伴關係,包括「三星」、「現代」、「韓國電力」、「浦項鋼鐵」……等3千家大小企業的參與,以及國防部、外交部、警政署等單位的加入,使得韓國3萬8千個行政村中的40%有了直銷通路、定期採買、契約收購以及企業利用專業能力幫助農村作改良品種、市場調查、醫療文化、開發生產技術和提供資訊設備等等的服務。
簡言之:政府不必大有為,它只要把人們吃喝的樂趣與理想,和農業的再造與復興聯繫到一起,就算是全民的福氣了。讀讀這本書吧:《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執政者若昏騃不讀,消費者讀了也就準備好執政了。

《果然有話》
作者為作家

本文轉貼自  果然有話│蘋果日報

http://tw.nextmedia.com/subapple/articleblog/art_id/33457201/IssueID/2011061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WP25007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