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己教出多文明的國際化小孩

我家就是國際學校-(中)  

文:魏多麗

我們家是一個多文明(multicivilizational)的國際自學家庭。多文明國際是因為我們家的成員有臺灣人、波蘭人和美國人,而且我們長住過歐美亞三大洲。自學是因為我們要建立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和學習態度,勇於挑戰現況和不會人云亦云,積極擁抱未知當一輩子的好奇寶寶,所以我們選擇讓女兒和兒子都不到學校去接受制式的國民教育。

我先生Tim從小就不太能夠乖乖的在學校上學,光是幼稚園就轉了三所才畢業,國中畢業後考上國立高中,但報到那天去游泳錯過了截止時間而失去入學資格,又不想補習一年後重考,就一個人跑去英國當小留學生,成為電影哈利波特Harry Potter拍攝Hogwarts School魔法學校的國王學院(The King's School, Gloucester自英皇亨利八世在1541年創校以來第一位臺灣學生。Tim在蘇格蘭愛丁堡大學讀商業及電腦雙主修一年級的三月台灣發生了野百合學運,熱血青年的他一放暑假就趕回來臺灣參加運動卻因為是役男不能再出境,Tim就考插大轉入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二年級。

婚後我們搬到美國西雅圖Tim進入華盛頓大學商學院讀MBA,那年是克林頓總統競選連任,我們倆冒著大雨去派克市場Pike Place Market參加他的造勢活動之後,Tim決定去修國際研究的雙碩士。基本上,他的求學過程如此的坎坷都屬於自作孽,誰教他不願意乖乖地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地把「學程內」的書讀完。

我則剛好相反,從小學到高中每年都當選模範生,除了10歲時因父親去美國依利諾大學工作全家在美國住了2和大三那年陪父親來臺灣國立中央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半年及隔年得到第一屆臺灣教育部和外交部中歐獎學金留學一年之外,一路上讀的都是波蘭的第一志願高中、大學和研究所。

這樣的結合,為什麼要選擇不讓孩子去上學,而要在家裡自己教呢?雖然我和Tim的學習經驗差距如此大,但是同樣在學習進路上都有過不只一次的跨國和跨領域「換跑道」經驗。

我在去美國之前完全沒有接觸過英文,那時的波蘭教育還在共產黨政府的集權管制下,雖然課程內容的難度高但缺乏創意。我在10歲去到美國後直接進入採混齡上課,學風開放的依利諾大學附設的金恩小學(King's School)就讀,不但能以英文學習無礙,一年後還修習了俄語和法語。

Tim在台灣讀的是中文課本,去英國不到一年就能在全英國普通中學會考 GCE Ordinary Level)中的數學科拿A。六年沒碰過中文課本的他只花了三個月時間準備考插大就可以進入國立大學,從原本在蘇格蘭愛丁堡大學主修商業和電腦轉到英文系。

乍看之下現在Tim 在倡議自學和我在家教小孩都是用非所學,但我們每天都在用曾經學習過的研究方式和溝通方法。我們深信孩子怎麼學比學什麼更重要,因為錯誤的學習態度影響的不只是一學不好,而是一輩子沒有能力面對新的挑戰。在這個國際化的世界裡,知識是手可得的大宗物資,孩子需要的長期競爭力不是在短時間內能答對幾題選擇題,而是在面對沒人提過的問題時能自己設法找出答案來。

過往學習經驗讓我們在日後選擇自己在家裡教多文明的小孩是很重要的定心丸。從我們自己的求學經驗中我們體會到教育制度的存在是要成就學習而非領導學習,誠如馬克吐溫所言:「別讓學校影響到你的學習」。家長們應該停止焦慮孩子們的評量成績,因為選擇題測不出他們的潛能;老師們應該停止依賴紙筆測驗做為學習評量,因為考試並無法看出每個孩子的特質;大學應該停止用考試成績做為唯一的選才方式,讓上學和自學的孩子都機會入學。其實不管家長用什麼方式教,孩子學什麼科目,只要認清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和能力,而不是為了準備考試,不論是自學或上學都可以教出多文明的國際化小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WP25007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