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福人生指南》540X166  

這是個不久前才發生的事。英國智庫「新經濟基金會」設定了一項「快樂星球指數」,根據該項指數,它認為在全球一七八國裡,南太平洋的小小島國萬那杜,乃是世上最快樂幸福的國度。但這個新聞發布後,萬那杜的網路報卻表示,這件事還是最好別讓大家知道,人們知道後就會變得很不快樂幸福!

 我最近重讀《小王子》,又想起小王子的那句名言:「重要的事情是看不見的。」他的意思是在說,大人們經常都會被各種目的所左右、所扭曲,把其實並不重要的問題當成重要。重要的愛和責任反而看不見。所謂的幸福大概就是小王子邏輯裡的,不重要卻被當成重要的問題。我們小時候都讀過王子公主的童話,但這種童話一寫到「他們從此以後就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就再也寫不下去。這似乎也顯示了「幸福快樂」是一種「夫復何言」,已無話可說的境界。

 「幸福」究竟是什麼?大概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說法。我們只能說它是一種朦朧的情愫。但朦朧的東西,當它作為一種美學欣賞的標準,或許還不錯,但朦朧這種境界一旦用到了現實世界上,它可能就成了糾紛之源。人們會為了追求朦朧的幸福,而虛構出許多不幸福。幸福的「正」還沒有講清楚之前,不幸福的「負」卻已發揮了很大的破壞作用。它使人喜歡鑽牛角尖、自尋煩惱,喜歡自己去製造矛盾,喜歡去製造懷疑的性格。一個平平常常的世界,無形中就產生了許多漣漪,甚至於波濤。

 以前我在上課及演講時,經常會講到一種「負面消去法」的思想方法論。所謂的「負面消去法」,乃是在說,人類在思考問題時,經常會先設定一種不明確的大概念,如「自由」、「平等」、「幸福」就是這種概念。由於這種概念太不清楚,反而滋生出無數爭執糾紛,因此為了讓問題搞清楚,我們不宜去談「自由」、「平等」、「幸福」的正面,而應從負面去談「不自由」、「不平等」、「不幸福」。如果社會上的「不自由」、「不平等」、「不幸福」少了一點,自然而然就等於「自由」、「平等」、「幸福」多了一點。把負面一點一點地消去,正面才可能出現。因此對於「幸福」問題,談什麼是「幸福」,只是治絲益棼,我們還不如只談什麼是「不幸福」。例如,「不幸福」這種感覺是如何產生的?它到底是真是假?他有什麼是庸人自擾?它的心理學機制為何?這也就是說,我們與其去談「幸福」,要去追求「幸福」,不如先去談「不幸福」。只談「幸福」,會造成人的「不幸福」;若去準確地談「不幸福」,我們反而會抓到「幸福」多一點。

 我的「負面消去法」思想方法論,在讀了奧地利心理學家瓦茲拉威克這本《不幸福人生指南》後,我驚訝地發現到我真是「吾道不孤」,因為本書的思想方法正是「負面消去法」。他沒有和許多勵志作家一樣去誇誇而言「幸福」,卻是反向操作,去談「幸福」所造成的「不幸福」。作者為學有專精的心理學和心理治療以及溝通專家,他在討論「不幸福」時,其實早已超越了「幸福」和「不幸福」這個課題,而進入了人的自尋煩惱、自鑽牛角尖、自我不快樂等深層心理分析和溝通心理的領域。他舉證精確,下筆幽默,能道人之所未道,任何人讀了這本著作,對自己和別人一定會有更多理解。

 因此,在這篇導言裡,我談了「負面消去法」這種思想方法論後,我願更進一步來談這種反向思考的哲學問題。

 近代人類已習慣於一條鞭式的理性主義。對許多問題,我們一開始就設定名稱式的大概念,然後從這個大概念衍申出各種問題,「幸福」問題就是個例子。如果有人反向思考來談「不幸福」,就會被認為是犬儒、虛無。這種哲學態度其實是很偏狹的。因為在世界上,討論問題的方法可以無限,正面一條鞭式的理性主義,有時根本抓不到問題的要點,需要反向思考來加以彌補。在比較新的哲學上,這已被稱為「負面的啟蒙」或「反向的啟蒙」。這也是我一向主張,當問題走進了死胡同,越談越亂時,人們就應該反向思考,反向思考有如禪宗的當頭棒喝,它經常能發揮「一言驚醒夢中人」的效果。

這本《不幸福人生指南》,談的是「幸福」問題,但卻換了方向,從「不幸福」切入。它對人們是個當頭棒喝,希望在夢中的我們,會因此而驚醒!

 

 

《不幸福人生指南》書封  

... 本文節錄自《不幸福人生指南》南方朔推薦文
保羅.瓦茲拉威克/著,王榮輝/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WP25007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