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作者史蒂芬.邁哈特(Stefan Merath)完全陌生,更對德國中小企業完全沒有接觸;但正因為如此,我決定走出我的舒適圈,用好奇心、學習心來看這本書。一大疊的書稿皆由德文翻譯, 因此讀起來稍微有點吃力。透過閱讀,才了解這其實是一本記錄企業教練的實境書。雖然德國文化及經濟結構與台灣不同,但中小企業的經營挑戰卻是完全一樣。從 創業至今,我很幸運從未有過需借貸或資金週轉的問題,但相信許多中小企業都有類似的挑戰,這本書在最後的章節有些案例,大家可以用同理心來學習。

  「銷售收入停止增長、零利潤、每週工作九至一百一十個小時、與女友分手、員工流失、客戶滿意度低、沒有徒步旅行或四年沒有休過假、身體狀況糟糕。」
  這些項目是不是非常熟悉? 幾乎是每一個創業人都會碰到的瓶頸。而在德國的文化中,破產仍被認定是一個人的汙點,作者也承擔了許多社會價值的壓力;他認為,「在破產前後的那段時間裡,所學到的東西比他十一年的企業家生涯中還要多。」就是因為他能接受自己失敗的事實、不找藉口,整理並分享自己破產的經驗與教訓,才能重新出發。這也是為什麼我要推薦這本書的原因之一。「因為只有向真正的企業家(有失敗經驗的創業人)學習,才能夠學到如何成為企業家。」

  正如同作者在書末說的:「要掃除整個社會所面對的挑戰,我們需要更多願意追隨挑戰的企業家。這些企業家必須要把新的行為及習性融入真實的生活中,經營企業跟生活是分不開的。因為企業就是一面能反映企業家性格的鏡子;所以,企業家教育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就是對企業家人格的培育和塑造。」

這在目前台灣企業家養成中是完全陌生的。

  我一直深信真正的社會創新,將由私人的小企業開始。因為私人小企業賺的錢,只要合法納稅後,基本上他們可以有自由意志處理。只要能讓這些私人小企業啟發覺醒,找到人生及企業的更高目的,他們可以成為社會創新最大的動能。我所提倡的「有更高目的的營利企業(Profits for purpose (PFP)business)」,也就是基於這種理念。有更高目的的私人小企業絕對是台灣未來發展的必須條件之一。

  在德國,一百家新成立中小企業的公司中,存活五年的僅有二十家,而這二十家能再撐五年的,更僅剩四家(十年存活率僅有四%)。永遠有許多新公司成立,但也永遠有更多的公司失敗。所以我認為中小企業要存活超過十年絕對是需要企業教練的。希望這本書能提供這些對企業教練有熱情的人一個新的工具。

  畢竟,每個人都有一個幫助他人「超越極限」的夢想。

(本文作者朱平,生意人・悅日人・漣漪人,為肯夢創辦人、漣漪人基金會董事長)
本文出自《超越極限》推薦文

如何超越極限:http://goo.gl/GQKyrX

arrow
arrow

    BWP25007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