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15442446_0ffb86bdb8_b  (photo credit:http://www.flickr.com/photos/60513726@N03/6815442446)

 

揮別1960-1990年台灣經濟起飛的榮景,2008年在金融海嘯的影響下,政府為社會新鮮人戴上了「22K」緊箍咒,時至今日仍難以卸下。在長期薪資停滯不前的狀況下,低薪現象引起社會上許多討論,諸如大學生過多造成供給大於需求,抑或是自身素質不佳、產業外移、企業成本考量等,試圖要從中尋找解答,然而可惜的是這並非1+1=2的數學算式,早期的經濟起飛,資本主義讓每個人可以從經濟成長中分享到利益,時至今日經濟成長帶給人們的利益卻消失了。《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凱提說:「對比於GDP,台灣的薪水低到不成比例,我不曉得這些GDP到哪去了?但我確定它肯定去了某些地方」。由英國樂施會(Oxfam)所估算的全球貧富差距資料顯示,2016年全球財富前1%的人,將囊括全球總財富的一半。

(資料來源:張子溥、陳毓劼《用地圖看懂台灣經濟》)

 6173461042_976aea2373_b  (photo credit: http://www.flickr.com/photos/38320425@N06/6173461042)

 

在資本主義的新階段下,中產階級淪為新貧階級

資本主義下的金融體系,新的階段將排除中產階級,全球百大思想家莎士奇亞‧薩森在《大驅離:揭露二十一世紀全球經濟的殘酷真相》中提出資本主義的新階段最主要核心是「驅離」。書中提到「現今先進資本主義與傳統資本主義關係,是以搾取與破壞為特色,相比於傳統資本主義與前資本主義經濟的關係,不無類似之處。當發展到最極端的程度時,這意味著越來越多人身為勞工與消費者已不再具有價值,而變得窮困、被驅離。但是,這在今日也可以表示,曾經在資本主義的推展裡至關重要的經濟行動者,像是小資產階級與傳統的民族資產階級,對於整體制度已經失去價值。」

 

16404205002_55305dc8bb_b  (photo credit:http://www.flickr.com/photos/31854281@N08/4968353436)

 

跨國性的青年失業

年輕世代來不及分享資本主義的起飛,卻馬上面臨資本主義的全新階段──「驅離」。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的估計,2013年全球青年失業率為12.6%約有7300萬青年失業,然而順利就業也不代表能成為人生勝利組,資料顯示全球青年工作人口有28%因薪資過低而無法脫離貧窮,畢業後即是負債的開始,就學貸款、找不到工作、低薪已成為普遍問題。

 

2472230611_0098fa49fa_b  (photo credit:http://www.flickr.com/photos/73645804@N00/2472230611)

 

法維持的矛盾?從併入到驅離

德國與安哥拉2000年時的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相同,但兩國經濟顯然大有差異,所經歷的分配效應也十分不同。德國雖然正在縮減資源投入的程度,卻仍將相當比重的政府資源用於全國基礎建設,並提供國民廣泛的一系列服務,含括醫療照護、火車、公車等等。安哥拉政府則是兩者都沒有做,反而選擇支援一小群菁英,追求其自身渴望之滿足;首都盧安達的豪宅區便是一例,而盧安達2007年被評比為全世界生活最昂貴的城市。

 

這種差距也能在橫跨時代的同一國家中見到,比如,美國過去這50年剛好就是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幾十年間,美國的經濟成長廣為分配,造就了強大的中產階級,然而2000年以來的十年裡,中產階級逐漸貧窮,80%的收入成長,都被居於所得頂層1%的人給賺走了。當你我已然成為全球經濟體系下「被驅離者」,我們該如何共同面對這個真相?

 

立體書封  

(作者:莎士奇亞‧薩森 Saskia Sassen,商周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WP25007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