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  

敘利亞是另一個多信仰、多宗教群體、多種族的國家;其人口組成以遜尼派穆斯林為多數(約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但也包含了其他教派為數眾多的信徒。雖然至二〇一一年,許多不同的群體在國家內的市鎮、城市及鄉村中和平共居,但仍可見由特定族群主導的顯著區域。如同伊拉克的當地居民總是說道:「我們是同一民族,我們之間不存在分裂。」然而,在伊拉克,你的名字、出生地或居住地通常也代表著能被輕易辨別的個人出身背景,而同樣在伊拉克,要將一民族撕裂為多族群並非難事。

  法國人佔領敘利亞時期,採循英國人分而治之的統治手段。當時的阿拉維派稱作努賽里耶派(Nusayris),但由於許多遜尼派信徒並不將他們視為穆斯林的一份子,因此,敵視的態度讓他們改以阿拉維派自稱(同「阿里的追隨者」)以強調自身的伊斯蘭血脈。他們曾是生活在落後山區的民族,位居敘利亞社會的底層。後來,法國人廣納阿拉維派信徒進入警力及軍隊,以此形成了阿拉維派人士在數年後成為這片土地上主要權力中心的景貌。

  蓋達組織(Al Qaeda)及近來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IS)崛起的因素,部分由於殖民主義造成的恥辱,及緊接著泛阿拉伯民族主義推展為阿拉伯獨立國家的失靈。阿拉伯的領袖們無法實現繁榮或自由的景況,而伊斯蘭教帶來解決所有問題的誘人召喚,真切吸引了許多區域內身上致命交融著虔誠信仰、失業及鎮壓迫害的人民。信徒們回憶起那段伊斯蘭教統治整個帝國,並處在科技、藝術、醫學和政治發展尖端的黃金時代。這些組織最終將長久以來遍佈中東地區的「他者」(the other)疑慮搬上了檯面。

  伊斯蘭國於二〇〇〇年代末發展於伊拉克蓋達組織,在名義上聽命於蓋達組織領袖的殘餘勢力。當敘利亞內戰如火如荼蔓燒之際,這個團體與蓋達組織分離,並正名為伊斯蘭國。起初,它以「黎凡特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In the Levant, ISIL)為外界所熟知,但由於「黎凡特」(Levant)在阿拉伯語中為「沙姆地區」(Al Sham),其名稱才逐漸演變為「沙姆伊斯蘭國」(ISIS)。 二〇一四年夏天,它自名為「伊斯蘭國」,成為活躍在伊拉克及敘利亞絕大部分土地上的政治實體。

  伊斯蘭國迅速成為號召聖戰士的組織,數千名海外穆斯林受其目標感召,某部份由於伊斯蘭國遠大的理想,某部分則因為它的殘暴手段。總的說來,伊斯蘭國的主要魅力是成功打造了哈里發國;蓋達組織屠殺人民,引起世界關注,而伊斯蘭國不僅處決人民,更實際佔領了疆土。

  伊斯蘭國也把持了在網路時代日益重要的領域,即心理空間。它奠基於蓋達組織於社群媒體中的開創成果,但在精細度與殘忍手段方面又更上一層樓。截至二〇一五年,伊斯蘭國在公眾訊息散播的程度上領先當今任何一個政府,他們非常擅於利用聖戰士的行徑在網路上傳播一幕幕觸目驚心及充滿暴力和性的畫面。他們是讓人聞之色變的聖戰世代,也是走在死亡遊戲尖端的角色。

  全球各地的遜尼派伊斯蘭鬥士就像一大群飛蛾直撲向十億像素發出的光芒,並在伊拉克庫德族、遜尼派及什葉派三方分裂的局面中趁勢崛起,急速壯大。他們帶給遜尼派阿拉伯人振奮人心的希望,包括恢復他們在此區作為主導勢力的「合法」地位及重建哈里發國,即所有忠實信徒(遜尼派穆斯林)生活在唯一共主的統治之下。

了解更多《用十張地圖看懂全球政經局勢》

十張地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WP25007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