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看到某篇新聞報導後,若被問到:「針對這件事,你有什麼想法?」是否能夠十秒內、立刻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tumblr_na06w1Jhm91tubinno1_1280  

 

當然,很多人會認為「要依報導的內容而定」,如果是自己熟悉的領域,回答起來自然比較容易,但遇到不了解的事物,或許就會怕說錯話而支吾其詞。

但以一位應該擁有「自我想法」的現代人而言,遇到這種狀況必須能夠巧妙應對。無論對象是何人何事,都能做到「不管聽到、看到什麼,都可以表達出自己的看法」

這是打造自我想法的第一個步驟。以棒球來比喻,相當於無論對方擊出什麼球,都得揮舞球棒來應對,即便如此,並非一定要你擊出高分球或全壘打。

雖說一直強調:自我想法,但不見得只能說出自己心裡的話。以比例上來說,大約只要有八成來自情報及事實,剩下的兩成加上自己的見解,就能夠成為「自我觀點」的雛型

 

懂思考!臉書、部落格分享加心得

現今透過網際網路,任何人都能夠發表各式各樣的文章,且讀者不僅限於國內,甚至可以遍及全球各地。

首先,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為例,我最推薦大家發表電影或書籍的心得文。想當然,這是以往不曾經歷過、難以想像的時代變化。

在這樣的環境下,寫出一篇優秀的網路文章,就容易被視為「具有自我想法的人」。即使一開始沒沒無聞,但仍有可能由於某篇文章獲得好評、進而提升名氣,成為評論家或是獲得出書的機會。

即便你不是以這類發展做為人生目標,但既然寫了東西,就會希望能讓愈多人看到愈好,或是想聽到他人不同的感想及反應。

事實上,正如我們所熟知的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二○○六年三月創辦,網際網路上存取量最大的網站之一)等社群網站,也有許多不同的評價系統。

一旦看到讀者留言反應,也會對自己的眼光多份自信、產生成就感。另一方面,就算文章中出現錯誤資訊、或因此遭到糾正,也不需要特別為此感到內疚。由於網路上有無數不分是非對錯的心得文,一般人大多看過就算了,再不然頂多回文糾正或嘲諷一下。因此,在網路上發文,是初期鍛鍊自我想法的最佳管道

當然,寫作的主題不僅限於電影或書籍。像是鐵路、汽車等各項興趣領域;對店家、商品的評論;或是旅行的遊記,對某國、某地提出的評論也可以。因為,評論文寫得好不好,不僅取決於作者的品味,更重要的是練習寫作的次數多寡

首先,可以從原有的知識與經驗中選擇,思考自己「對哪些項目比較有心得」,並且一一列出。舉例來說,如果你喜歡音樂,不妨試著從介紹、評論喜歡的CD開始吧!

 

現代人上網找評論、搜心得

一篇心得文與評論文,對讀者而言都具有很大的意義。舉例來說,談到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可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關於他的樂曲,就不是那麼多人熟悉了。有些人就算想嘗試了解,也不知道該從何處開始入門。事實上,古典音樂除了特別知名的名曲,在毫無概念的情況下,往往難以體會其中的樂趣與奧妙。

此時,若有一位對古典音樂比較熟悉的人主動表示,這張CD的某首曲子有什麼樣的背景,適合以怎麼樣的角度來欣賞。這樣一來,就算是第一次接觸古典音樂的人,也能夠充分享受其中的樂趣。

漸漸地,入門者可能會喜歡上莫札特的音樂,開始對古典音樂本身產生興趣,進而去尋找、欣賞更多樂曲,最後發展出自己的一套鑑賞方法。說得更誇張一點,一則評論或幾行心得文,有時可以將人引領至一個全新的世界。

更明顯的例子就是現代藝術,像美國畫家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和德國裔的瑞士籍畫家保羅.克利(Paul Klee)的作品,在沒有接受講解的情況下,第一次接觸的人大多會覺得「看不太懂」。不過,若是作品下方有附註簡單的說明文,至少能讓一般人了解作者在作品中想表達的涵義。

簡單來說,心得文就像是一把梯子。任何人都能夠使用這把梯子,從一樓爬到二樓。由於改變了眼中的景觀,便脫離了「不明就裡」的狀況。

有了這樣的經驗,若是希望繼續往上爬時,便自己再組一架梯子;或是沿著爬上來的梯子回到地面上,都是個人自由。再怎麼說,都比一無所知,只當個門外漢來得好。這也是充實人生的絕佳途徑。

舉自身的例子來說,我時常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這類心得文,例如選購電影DVD時,如果能大致了解導演、演員情報,或相關內容甚至是影評,都能夠協助我決定選購哪一部電影。

書籍或音樂CD亦是同樣道理。我會在選購前搜尋情報,看過綜合評價後決定是否購買。以前由於缺乏這類參考資訊,就會發現買的量一多,踩到「地雷」的機率就會變高,這實在令人覺得十分無奈。日子久了,我學會先調查再下手,而且在智慧型手機日益發展後,我的絕佳參考資訊幾乎都來自網路上的心得評論。

因為如此,看久了自然比較熟悉文章的解讀方法。雖然,透過網路看不到發文者的真實面貌,但什麼樣的寫作方式可信度較高,哪種形容方法太過誇張、虛構成分高,其中又有幾分真實性等,我都能夠大致掌握,也算是個小小的「心得文評論家」了。

那麼,該如何寫出一篇獨一無二的心得文呢?我會在以下的章節中,進行更詳細的解說。

 

把握八成客觀重點、兩成主觀想法

寫心得文的最大重點,就是不能流於個人主觀的「感想文」。因為,強調「好喜歡」這首歌或這部電影,這種主觀的個人喜好,對讀者而言其實不具任何意義。

就算舉出「最近正夯」等類似理由,也不會讓人看了感到印象深刻,只會讓人覺得你是個大家說往右就跟著往右,一個「愛趕流行」的人罷了,空泛的喜好只令文章內容更顯空洞。

最重要的是,對主題有什麼樣的研究和堅持,以及用什麼立場來敘述自己的心得。獨特的執著和喜好,才能夠吸引他人閱讀你的文字。簡單來說,就是表達你「獨有的意見和主張」。

寫心得文的訣竅在於,要對主題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把握。如果把文章全體分作十等份,其中的六至八成只要歸納出主題重點「自己的想法」只需要占其中兩成即可,就能夠構成一則出色的文章。

表達的最大問題,反而是全都寫上自己心得的那種文章。光想要寫什麼就很累人,而且只憑主觀的心得,實在難以讓讀者產生共鳴。

這種寫作的過程,其實就像是獨立的黑箱作業。無論是電影、書籍、音樂,都要先「輸入」之後,才能夠變換為有趣的「輸出」,成為自己的想法。沒有輸入,自然不會有任何輸出。直接把整個箱子拿給別人看,當然很難讓人覺得有意思了。

我建議,在寫心得之前,可以先參考別人的心得文。例如有不少網站,都會開放消費者發表商品心得,像是亞馬遜網路商城。未購買的消費者也可以對心得做出評論,每則心得文下方有個「請問這條意見對您來說有參考價值嗎?」可以點選「有」或是「沒有」。而這類「顧客意見欄」,是從眾人認為「有參考價值」的心得來排序,以增加

受歡迎留言的曝光度。

自己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聽過的音樂,其他人會有什麼樣的想法?只要多看看獲得好評的心得,或覺得具有說服力的文章,就能夠大致掌握其中的要訣。

如果評論對象是書籍,簡要整理內容的心得,會比較受歡迎。並且,站在一般讀者的角度敘述,也較容易被大眾所接受。

 

秀出你的「資歷」─經驗、評論及細節

發表網路文章的潛規則之一,盡可能表明自己的立場。當你不是很了解描寫對象時,記得要在文章中清楚寫出這一點。這就是寫心得文時,所謂的「資歷」。

舉例來說,在寫影評時,文章中就要明白表示:「這是我看這位導演的第三部作品」、「其實平常我不太接觸電影」……等;或是「我本身在影視相關業界工作」、「我曾有過像主角類似的經驗」這類經驗談。這是提供讀者參考的情報,同樣是一種經驗回饋。

另一方面,這樣描述可以延伸出更多不同的評語,例如:「跟前面兩個作品相比,這部作品的力道略嫌不足」、「在實際的拍攝現場,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辛苦」等。

讀者可以透過閱讀這樣的心得,了解到「原來先前兩部作品也很好看啊」、「原來電影業界有這些規矩」……以一篇心得文而言,這就是十分出色又帶有你個人想法的文章了。

假設,現在要寫一篇壽司店的食記。平常不太吃壽司的人,吃慣了便宜價位的人,還有不在乎金額、只重視餐點品質的美食家,這三者之間的評價標準,自然都不盡相同。

只不過,有美食家之稱的人,寫出的評論卻不一定是實用的,因為他們對於中低消費的店家,容易從批判的角度做出過當評論。追究原因,或許是為了滿足個人的虛榮心,但對於店家本身以及喜歡那家店的顧客來說,過度苛刻評價卻往往令人難以接受。

人只要願意花錢,可以消費的高級店家多得是,但能夠如此享受的人畢竟只是一小部分。在文字中強調自己的身分地位,實在很難讓一般人產生共鳴。人類的飲食文化之所以深奧,就在於「美味」的食物,在不同價位上的評價觀點是截然不同的。

而且,人的味覺喜好各有不同,自然會有見解上的差異。正因如此,發文者的資料將成為參考上的重要依據。

或許有時候不方便詳述細節,不過只要加上「平常我就愛吃這類食物」,或是「其實我不常來這種店」、「這次奢侈了一下」等類似情報,文章看起來就會有很大的不同。

只要達到這些基本架構,剩下的就交給讀者們定奪了。

 

 

日本知名企業教育大師、溝通專家──齋藤孝,要教你5天利用「平常就在做的事」,社群網站發文、看電視偷學、運用即答思考技巧,開闢出新的想法!


10秒內言之有物的即答思考法:5天打造你的獨特觀點,立刻放大工作能見度!》

10秒內言之有物-正書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WP25007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