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成長已將終結,該如何是好?

  多年來全球經濟不景氣已經不是新鮮事。各個國內外機構每年的經濟成長預期,從年初到年尾,也都呈現開高走低,而且下調幅度都不小的現象。之所以呈現如此慣性,就是相信各國政府施行財經政策能有成效,而期待政府「拚經濟、救經濟」也一而再的樂此不疲,即便沒有效果,還是對下一次寄予厚望。

 

世人迷信政府能救經濟

   自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以來,「印鈔救市」已然成為主流政策,而美國聯準會(Fed)的「量化寬鬆」(QE)政策又是代表,已故的一九七六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傅利曼(M. Friedman)早以「酗酒」來形容這種政策,而近年來更有「毒癮」的貼切稱呼。果真如此不堪,應該及早戒酒、戒毒,否則病入膏肓就無可救藥了。

   或許就是一九三○年代世界經濟大恐慌,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政府創造有效需求」總體經濟政策,被認為是治癒良方,甚至於有類似「從此經濟學家與政府合作能使經濟穩健成長」的豪語出現,而經濟學界也一度瀰漫「我們都是凱因斯學派」的說法。即使一九七○年代曾有「停滯性膨脹」局面,而一九九七年東亞金融風暴和二○○○年科技泡沫也產生衝擊,但「政府能以政策來刺激經濟,讓景氣快速復甦」的基本信念,仍在世人腦中根深柢固,而二次大戰以來經濟成長的追求及實績,更讓人們相信經濟成長可以持續,縱使出現短暫的挫折,也都深信在政府祭出政策下,復甦很快就會來到。

   至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出現,一九三○年代大恐慌是否重演,或更嚴重的恐慌會出現的聲音雖有所聞,但期盼政府政策來拉拔經濟的想法依然占上風。如果不幸期望落空,而人間陷入停滯,甚至「經濟地獄」很快到來,世人連因應的機會都沒有,只能坐以待斃,不是會很「悲慘」嗎?若能有一本讓人信服的「預警書」出現,不是能救人命嗎?這本《經濟成長的終結:景氣不會復甦、社會出現斷裂,這,才是我們要面對的真實世界》可說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本書從全球經濟發展歷史中發現,過去數十年經濟不斷成長的現象,在歷史上並非常態。作者在〈前言〉中就告訴我們成長已失速,已自富裕衰落至貧苦,停滯沒希望的時代已到來,刺激方案效果不但遞減,甚至已產生副作用,也不要寄望科技創新,成長動力已失靈、消失。經濟停滯將使得「不信任」的氛圍瀰漫在社會與國際的各個角落,凸顯出「三大斷裂」:一是由收入不均所造成的富人與窮人的斷裂;二是老年人與年輕人的斷裂;三是債務人與債權人的斷裂。

 

經濟停滯、信任缺乏、社會斷裂

   當經濟陷入停滯時,社會上就會產生明顯的贏家和輸家,彼此間缺乏信任,最後形成一種交相指責的風氣,所有人也就很難繼續合作下去。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停滯很可能逐漸成為永久的事實。若不願正視並著手解決因經濟失敗而衍生的種種困難,最後只會讓政治朝民粹主義及保護主義傾斜。十四世紀的英國,從黑死病爆發到農民起義的這段期間,就發生了很多值得現代人記取的教訓。

  為了不讓社會變成政治、經濟都一塌糊塗的「地獄」(反烏托邦),作者以十章循序漸進,就進步不是理所當然的、停滯的痛苦、提振經濟的政策只會延長痛苦的停滯、刺激方案是會上癮的止痛藥、刺激方案的效果有限且可能造成新問題、失去信任也失去成長的可怕、三大斷裂的凸顯、政治動盪、一塌糊塗的經濟地獄,以及如何避免成為經濟地獄等課題娓娓道來。

  本書強調的政府振興經濟政策無效且有不良副作用,特別值得台灣人民深思,而這幾年政府公共政策的荒腔走板,其實是戕害經濟而非救經濟,近期民間蓬勃的公民運動正是人民「自救」的反映,更是對政府的高度不信任,也印證了美國前總統雷根(Ronald W. Reagan)的名言「政府不能解決問題,政府本身就是問題。」台灣人民的確有必要加大公民運動的力度,讓政府扮演合適的角色,在整體生活環境的安全、公平、公正與和諧等「對的事」上戮力做好,將拚經濟的事還給民間企業家,讓人際間以信任為本分工合作,營造幸福的社會。


當代經濟學需徹底反省改進

   作者對金融和經濟學的針砭也是另一值得重視的課題,對於後者,作者指出:「這個領域過度沉迷於精準數學模型的設計─部分是由於電腦處理大量但無用數據的能力增強─結果導致一般政策制定者無法了解他們的結論,而且這些模型也完全無法對付普遍存在於現實世界的各種不確定性。太多經濟學家自以為終於解決了世界上的經濟問題,他們認為這些數學模型包含人生、宇宙及所有事物的答案,並自鳴得意地漠視人生的不確定性,尤其是系統性崩潰的危險。

   「他們也漠視歷史的教誨,選擇不理會幾個世代以來的大量經濟失靈案例,一廂情願地相信過去的失敗和現代的世界無關。這種觀點根深柢固,以至於各個大學都不再費事開經濟史課程,認為讓這些新秀經濟學家專精於向量自回歸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ons)和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s),遠比讓他們知道金本位、大蕭條等事件,或了解偉大政治經濟學家的概念更加重要。他們宣稱經濟學家能用這些數學模型解決所有問題,但事實卻證明,那種自命不凡的態度最後造成了巨大的損害。」

        作者建議:「至少就最低程度來說,我們應該徹底檢討大學的課程,未來應加強經濟史的傳授。而且,經濟史課程也不應該只涵蓋一些重要的情節─像是大蕭條、一九七○年代的通膨─也要涵蓋歷史上曾試圖寅吃卯糧,假裝明天會更好,但實際上卻飽受經濟及政治威脅的國家的情況。唯有研究這些事件,經濟學家才有能力針對當前及未來的種種挑戰提出真正有用的建言。」信哉斯言!刻正在「兩岸服貿協議」上出現官民劍拔弩張情勢的台灣,更是適用。

   我特別對作者提出的「人類過度自大」,以為「人定勝天」,以及「誠信消失的可怕」最有感。除非人類能人人自省,將倫理道德找回,讓人心回升,還來得及自救,否則停滯,甚至滅絕就快到來了!值得提醒的是,縱使人類此時能醒悟過來,也需面對短期的痛苦,應以「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人道精神相互幫助,而受幫助者應持感恩的心檢討改進,彼此秉持「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信念突破逆境,迎向全新的未來。

 

本篇摘自《經濟成長的終結》推薦序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更多經濟成長的終結: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9810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WP25007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