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時很想要問為什麼橫Banner.jpg

《有時候很想要問為什麼》

作者芮倍佳‧強森訪談紀實

問:這本小說是根據妳曾經失去第一個孩子的親身經驗所寫的,但是妳將故事中發生意外的孩子設定為青少年,這麼做是為了讓妳自己能夠保持一些情感的距離嗎?

答:洛奇(我的第一個孩子)死了之後,我最不想要的就是裝出一副冷靜、我沒事的樣子,我不怕面對自己的悲傷情緒。所以我在雜誌上寫到他的死,寫作讓我能夠以不同的方式去梳理和分析事情。我了解到,面對孩子的死是件多麼孤單的事,因為那代表你的世界變了,但是外頭的一切卻毫不受影響。我也發現,不同的人面對死亡的方式是如此不同。有些人會沉浸在哀傷中無法自拔,有些人則想要趕快往前進。看著這些不同的體驗,給了我寫作這本書的靈感。

而我把故事主角設定為青少年,是因為我認為那個階段的人生有些特別之處。戀愛、初吻、第一次離開家,彷彿身體裡的細胞快速成長。在那個階段,你接受到許多訊息,你的感受比生命中的任何時期更為強烈。我在十四歲時離家到寄宿學校就讀,但直到現在,我都清楚記得離家那天我穿著什麼樣的衣服和鞋子!

 

問:小說中的夫妻原本感情穩固,卻因為孩子的死而使兩人關係破裂。有個令人不安的統計是,遭遇孩子過世的夫妻,很多人都在幾年之後就離婚了。妳覺得這種狀況是無法避免的嗎?

答:經歷長期婚姻的人,即使是健康的婚姻關係,有時候難免會幻想能夠拋下一切,重頭開始。我算晚婚,不過我了解那種對一成不變的生活感到厭煩的感覺。要是婚姻有內建的「安息年」就好了,你可以有一年的休息時間,而且不會傷害到任何人的感受。

那就是發生在我故事主角身上的事。在女兒發生意外之後,他們難以忍受彼此,所以其中一方離開婚姻出去喘息一下。我想像他們最終又會聚在一起。我相信這是一個避免雙方都陷入悲傷痛苦的方法。

 

問:故事中的父母,其中一方試著尋找來自其他同樣失去孩子的父母的支持,但另一方卻不願意。妳覺得這樣的支持是好的嗎?

答:多年以前,我有一個當記者的男友,他應《浮華世界》雜誌的邀請,撰寫一篇關於某個支援團體的報導,這個團體的成員都是經歷過孩子被謀殺的父母。我不確定那篇文章後來有沒有刊出來,但是我記得我當時對於把歷經如此恐怖悲劇的人聚在一塊兒這件事,感到有些困惑。

雖然我並不是一個熱中加入社團的人,但是我必須承認,那樣的團體是帶著希望的,他們透過分享彼此的遭遇來達到療傷和撫慰的效果。

 

問:所有為人父母者,都能夠從小說中的媽媽蘇菲雅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因為她總是擔心會有不好的事發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這是全天下父母都會有的擔憂嗎?

答:當了父母之後,會讓一個人的情緒變得更容易緊張,因為突然間,你的生命中出現一個你在乎他遠勝於一切的人。幾年前,我採訪過一個走遍世界各地的攝影師,她曾經在蘇聯入侵時待在像阿富汗那樣危險的地方。她熱愛她的工作,但在她生了寶寶之後,她就把攝影機束之高閣了。我問她怎麼忍受得了,她說:「假如我死了,誰要照顧我的孩子?」那時候我還沒有小孩,無法了解她的感受,但現在我完全能夠理解。

每個人對生命的看法都不同,我是屬於比較悲觀的人。往好處想,當事情變糟時,我就不會太過失望,而當事情變好時,我也會比別人更容易開心!

 

問:根據妳的觀察,有沒有信仰,對失去孩子的父母會有不同的影響嗎?

答:我實在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自己也搞不清楚。洛奇生病時,我們帶他受洗,他死了之後,我們將他葬在教堂的墓園裡,如此我才有個地方可以去看看他,懷念他。但我其他的孩子,就沒有受洗了,不過假如他們長大後要受洗,我完全支持。所以,你看,我是不是真的搞不太清楚狀況。

 

問:故事中的父母,媽媽比爸爸更能夠接受女兒生命無法持續的事實,這也造成他們之間的失和。這種狀況常見嗎?

答:死亡是所有伴侶在交往過程中,就要討論的話題。不過就算你們已經討論過,當你有一天真的面對死亡這件事時,你還是無法準確預期自己會有怎麼樣的反應。寫到關於死亡的事,對我來說也是歷經一番天人交戰,因為死亡是生命中一個禁忌的事,是生命中最令人不安的事。

芮貝佳強森.jpg 

The New Yorker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EsquireAllureForbes FYIMademoiselleSeven Days MagazineTalk Magazine知名雜誌專欄作家,Vogue雜誌資深編輯,任職超過十二年。目前與丈夫及兩個小孩住在紐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WP25007008 的頭像
    BWP25007008

    商周出版

    BWP25007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