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高中時代,無論男女生,大多有著自己欣賞、喜歡的人。面對自己喜歡的人,我們常常會因為膽怯而不知該說些什麼,以及做些什麼?常常本能地依據自己的害羞、擔心被討厭,又希望受到注意的情緒行事,反而愈搞愈糟。像是故意批評自己喜歡的人,或是在暗戀的對象面前表現出奇怪的行為。然而,如果我們不要依據本能地把事情搞壞,而是很認真地去思考,「什麼樣的談話最好?」以及「什麼樣的行為較為恰當?」可以得出什麼好結論嗎?
誤以為有正確解答的思考
由於我們對對方不夠瞭解,自己也不是什麼經驗老到的戀愛高手,所以,這種思考,是從沒有確定的立足點出發,而即使想到一些感覺上像是好點子的結論,也無法判斷其是否真的是正確的作法。也就是說,這樣的思考能夠到達的,也只能是不確定的終點。
正因為這樣,許多人認為這種思考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大多數人遇到這類問題時,只會嘗試找一個看起來還可以的解答,不會再更認真地去想一想,看看是否能夠找出一個更完美的構想。因為,對於尚未具有這種思考能力的人來說,大部分不確定的解答看起來都差不了多少。也因此人們缺乏興趣去思考這類問題。
雖然,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類似的問題能夠吸引眾人去思考,但大多數人之所以會願意去思考,那是因為誤以為它們有著正確解答,因而抱著尋找正確解答的心態去想。
當哲學家們到校園去演講時,無論討論到道德問題、還是社會問題,常常會引發同學們熱烈討論。例如,由著名哈佛教授桑德爾在網路課程中所引用的「電車問題」來說:
假設你是一個行駛中的電車駕駛,你看見前方鐵軌上有五個工人睡著了,這時鳴笛失效、煞車也失靈,唯一能避開撞到他們的選擇是盡快轉到另一個車道上,但這另一個原本並非路線的車道卻睡著另一個工人,這時你應該怎麼辦?
問題、思考、答案三部曲
這類問題往往可以引起學生很大的討論興趣,透過思考,提出許多有趣的見解。像是為了救更多人而犧牲少數人;或是無論如何都不能殺害那位在安全軌道的無辜人士。意見不同的雙方可能互相熱烈交火,企圖以理來說服對方,既練習了思考,也展現文明社會運用理性的驕傲。
但討論到最後,學生們往往期待演講者在結束前「公布答案」。如果演講者沒有這麼做,會後也會有些很積極的學生來問「答案是什麼?」如果演講者回答說,「沒有答案。」學生們便大失所望,好像之前的所有討論都白費了。
在當前學校的各種教育中,我們習慣尋找正確解答,並且認為找到正確解答才是讓思考有價值、有成果的結局。因此,學生們也習慣用這種正確答案來評價一個思考。得出錯誤的答案就是錯誤的思考;有了正確答案,就是正確的思考;但若在思考之後沒有答案,這就成了沒有用處的思考了。
若是針對有正確答案問題的思考,這種評價方式大致還算適用,因為這類問題的思考過程和正確答案之間有著較為密不可分的關聯。也因此,大多數人很自然認為自己懂得如何評價一個思考。但是,對於評價一個沒有正確答案問題的思考,這種評價方式就容易偏離重點。
(flickr:Taymaz Valley)
人生沒有標準答案
首先,我們應該先改掉認為所有問題都有(或至少應該有)正確解答的習慣。尤其在日常生活中所遇見的各種的問題,不一定有正確的解答,不僅現在沒有、未來也不一定會有,甚至根本不可能有。而且事實上,在真實世界中,大多數問題都沒有標準解答。
以前面談到的真話人與假話人的例子來說,題目本身就已經過度理想化地把條件限制死了,先假設我們的依據是不會錯的,而且有著正確的解答,然後開始推理。
如果不要單純將它當作一個推理練習題,而看作是一個生活實例,那麼,我們可以(也應該)懷疑的是,那兩個人會不會不是島民而只是遊客呢?或者,會不會有人想跟你開玩笑而假裝是島民?又或者,會不會有島民正好不願意再持續這個說真話與說假話的傳統而開始改變了?甚至我們一開始獲得的資訊,關於他們一定說真話與一定說假話的條件,會不會根本就是錯誤的?真有人會這麼無聊嗎?如果這樣他們要如何生活?萬一遇到不知道答案時該如何回答?或是是否有可能不小心弄錯答案,原本想說謊卻說了實話?
這種種考慮,都會讓我們的推理出現問題。而實際生活中,有無窮無盡的可能性,出現來破壞我們完美的思考計畫,讓思考的結果出現偏差。
而且,不僅思考所依據的各種條件可能有問題,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問題也常常根本就沒有正確解答。不但不能透過思考得出正確解答,就算無意間猜到了正確解答,我們甚至也沒辦法確認它們。
舉例來說,到底要填哪一個科系作為第一志願呢?針對這類問題,無論多麼仔細思考,我們很難確認自己真的獲得了一個正確的解答。即使像是最簡單的吃飯還是吃麵的選擇,以及在百貨專櫃面前考慮著應該買綠色洋裝或是藍色外套?這些都很難有(或甚至根本沒有)確定的解答,思考過後,也很難確認自己的解答是正確的。即使買回家後很開心,也不表示選擇正確,因為若買了另一個,說不定會有更好的結果(這已無從查證)。萬一買了其中一個很後悔,也不代表抉擇錯誤,因為我們永遠無法確認,如果做的選擇是另一個,究竟結果會如何?
學習評估合理性程度
也就是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面對的問題,大多是從不太確定的基礎出發,前往一個也不太確定的結論。但是,即使如此,不同的思考之間還是有所不同,差別在於它們有著不同的「合理性」,不同的合理性就產生了不同的「可信度」。我們可以透過合理性的差異來區別不同思考的可信度。評估每一個不確定思考的合理性程度,就是我們真正要學的思考能力。愈是合理的思考過程,就是愈好的思考。
當我們有能力鑑賞一個推理的合理程度時,我們就能分辨思考的好壞,也同時知道如何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針對每一個問題,找出一個最大合理性的解答。
雖然,具有最大合理性的解答,不一定就是正確答案,但是,他將會有最高的正確率,如果我們在生活中的抉擇能夠常常靠向最高成功率,即使不會在每一場戰鬥中獲勝,也將會造就最高的勝利機會。
將領找到最高勝率的作戰兵法;執行長想出最可能成功的策略;老師們設計出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學者們研究出最可能是事實的理論;考生們找到最好的讀書方式,選擇了最適合的學校與科系;想要好好過生活的人找出了最愉快的生命方式。
可以試著想一下,當生活中的一切都被最高合理性解答與最可能成功的策略給填滿時,那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生呢?當思路走到這裡,我們便看見了這種思考能力的重要性。但要獲得這種思考能力,首先需要認識這種不確定性的思考,以及學習如何評價與鑑賞這種思考過程。
是思考,還是想太多?
作者:冀劍制
「窗外的風景真好」這是思考嗎?
填選志願、上街購物、交男女朋友有正確答案嗎?
思考究竟是什麼?怎麼想才是好的思考?要如何學習?
每個人都有思考能力,只是好壞大不同。哲學實踐者冀劍制老師提出36堂思考課
教你培養對於思考的鑑賞力,糾舉各式各樣的謬誤、改變單向思考的習性,
認識重要的思考型態。
大直高中校長 李世文、牙醫師\作家 李偉文
蘭陽女中歷史老師 汪栢年、台南一中校長 張添唐
南港高中校長 劉葳蕤、建國高中前校長 陳偉泓
高雄女中校長 黃秀霞、北一女中校長 楊世瑞 --- 思考過後,熱情推薦!
=== 全省實體書店、網路書局熱賣中 ===
博客來 http://goo.gl/MJCTjo 、誠品 http://goo.gl/yAgizb
金石堂 http://goo.gl/brOUg8 、讀書花園 http://goo.gl/f6YqeE
讀冊 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760066
留言列表